My channels
Catalog
2 years ago 2 years ago

Catalog
10 months ago
胡同,是中国北方方言名词,指狭窄的街巷。今日以北京的胡同最为著名。胡同的历史和现在的北京城一样久远,现在的北京旧城是以元大都为基础修建的,元大都城共有11座城门,城门内的大街构成了全城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民居住区,居住区中又有等距离东西走向的若干小巷,这些小巷就被称为胡同,当时规定大街宽24步(约37.2米),小街宽12步(约18.6米
/assets/contentimages/Hu20Tong20.jpg

源自元代蒙古语说[编辑]

  • 蒙语水井说:在蒙古语中,水井一词的发音ᠬᠤᠳᠳᠤᠭ(hvdvm)与胡同接近。古代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为民居区的代称,进而演变为街巷的代称,由此产生了胡同一词。至今内蒙古仍有一些以胡同称水井的地名,如“哈业胡同镇”。
  • 蒙语城镇说:在蒙古语中,“浩特ᠬᠣᠲᠠ(hot)”意为城镇。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依其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来“浩特”演化为“火弄”或“弄通”,进而演变为后来的“胡同”和“弄堂”。
  • 胡人大统说:有人认为胡同一词是元代政治口号“胡人大统”的简化版,但缺乏根据。

胡同一词来自元代蒙古语的说法,数百年来颇为流行,主要原因是见诸元杂剧元代杂曲名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即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台词,关为金末元初人。《沙门岛张生煮海》中也有如下对白:“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其中砖塔儿胡同就是今天的砖塔胡同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亦认为:“胡同本元人语。”但这个说法近年遭到诸多质疑。北京市地理学会的王越表示:“以井为标识物并列入街巷名称,早在建元前已经存在,始于元代水井之说有误。北京带“井”字的街巷并不多,北京的水井主要分布在菜园圃和大街上,蒙古语井的发音明显与汉语胡同读音无涉,胡同与水井无关。”另外,汉语吸收外来语大多是由于有前所未见的新事物或新概念传入中国,例如古之“葡萄苜蓿菩萨罗汉佛陀”等;然而井在中国绝非新事物,汉语表街巷的词语更是非常多,有“街、坊、巷、弄、里巷、曲巷、火巷、火弄、后同”等。因此,突然舍弃汉语已使用数千年的既有词语、吸收蒙古语的词语来作为井或巷的代称,并不合情理。

胡同的历史和现在的北京城一样久远,现在的北京旧城是以元大都为基础修建的,元大都城共有11座城门,城门内的大街构成了全城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民居住区,居住区中又有等距离东西走向的若干小巷,这些小巷就被称为胡同,当时规定大街宽24步(约37.2米),小街宽12步(约18.6米),胡同宽六步(约9.3米),胡同、小街和大街构成了完整的的元大都城市街道体系。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基本沿袭了元大都的格局,内城包括砖塔胡同在内的许多胡同都是元代的遗存。但自明开始,对城市建筑的规范越来越宽松,出现了许多斜街和不规则的街道,明英宗时期开始修建的外城斜街和曲折不标准的胡同就更多了。

历史上的北京以胡同众多而著称,民间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说法。元《析津志》记载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条火巷,二十九条胡同”;明朝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459条;清朝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一书中所列的北京街巷胡同名显示,清朝时北京有街巷胡同2076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978条;1944年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记载,当时北京共有3200条胡同;1949年的统计显示北京城区有名字的街巷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而习惯上,人们把上面提到的胡同、街、巷、道、里统称为胡同。

北京胡同的命名有很多种类型,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旧北京的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和民俗,是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以衙署命名:如北兵马司胡同、府学胡同、外交部街、内务部街等。
以人名官名命名:如三宝老爹胡同、武定侯胡同、石老娘胡同(西四北五条)。
以贸易市场命名:羊肉胡同、花市大街、缸瓦市、米市大街等。
以寺庙命名:宝产胡同、砖塔胡同等。
特殊标志命名:如铁狮子胡同、耳朵眼胡同等。
以器物命名:如烟袋斜街、纱帽胡同。
以动植物命名:如狗尾巴胡同。
以形状走势命名:如弓背胡同、一尺大街等。
以水井命名:如福绥境(原名苦水井)、王府井大街、龙头井胡同等。
从中华民国时期开始北京进行了多次胡同名称改造,修改了一些不雅的名称,如蝎虎胡同——协和胡同;王寡妇斜街——王广福斜街;驴市胡同——礼士胡同;劈柴胡同——辟才胡同等。

著名胡同
东交民巷:最长的胡同。
一尺大街:最短的胡同。
小喇叭口胡同:最短的胡同。
九湾胡同:拐弯最多的胡同。
钱市胡同:最窄的胡同。
砖塔胡同:最古老的胡同。
国子监街:文庙和国子监所在地。
小杨家胡同:小说《四世同堂》中的小羊圈胡同。

Catalog
1 year ago
云冈大佛是位于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的那尊露天大佛,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

云冈大佛是位于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的那尊露天大佛,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民间俗称云冈大佛,)高达17米。大耳垂肩,是云冈的标志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云冈大佛意义在于发展出佛教世俗化中国化,即常说的我佛如来,(皇帝即佛)。这些佛像在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第20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辉煌之作,窟前最初也有窟顶与前壁,早年崩塌,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建筑,不久也毁于兵火。大佛结跏趺坐,两侧各一立侍菩萨、一立佛,其西胁侍立佛与菩萨像已崩毁。后壁凿有东西相通的隧道。窟前北魏时期修建的台阶原掩于废土层中,上世纪90年代初窟前考古发掘时重现。  北壁禅定坐卧,高肉髻,广额丰硕,眉间施白毫,鼻翼高耸,有八字髭。嘴角微微上翘,法相庄严。袒右肩式袈裟,质地厚重,衣褶用曲回的折带纹表现,较多地保留了中亚犍陀罗艺术的成分。内著僧祗支,边饰精致的联珠、忍冬纹带。大佛身躯挺拔健硕,气韵雄放,彰显出北方游牧民族的彪悍与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Catalog
1 year ago
作者根据东北二人转音乐编创的一首民族轻音乐作品,曲调流畅活泼,轻快舒展,於节日欢庆场面演奏,更能增添喜庆气氛。

Catalog
1 year ago
佛光山不仅融和了汉传佛教的传统,集教育、慈善、修持的要旨于“动”中修禅、于“众”中行佛,完成佛教的现代化及开阔性,并致力于南传北传的佛教文化交流,强调遵循的是释迦佛陀的本怀,是弘扬佛教的人间性理念的人间佛教教团

/assets/contentimages/Gao20Xiong20Fo20Guang20Shan20.jpg

佛光山大乘佛教教团,为释星云法师于1967年5月16日创办,现在已经成为台湾佛教四大名山一会之一(其他为法鼓山中台禅寺慈济功德会)。至2017年,佛光山在全世界共设有200余座别院或分院道场。[1]

佛光山僧信二众共同建构现代化的大乘佛教菩萨道场暨以佛教在家信众为主体会员的国际佛光会组织,二者如鸟之双翼,奉持释星云“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四给”工作信条,倡导“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的三好运动,将佛教净化人们“身、口、意”与慈悲喜舍的修行要诀,化作现代话的语言与面貌,推展并落实在佛光山道场建筑设计的概念及日常行动上。佛光山处处彰显释星云建设“人间净土”、推展“人间佛教”的理想与精神。高雄总本山因此成为台湾的佛教名刹,同时是“三宝”具足的庄严佛教圣地,是实践人间佛教的重要根据地。[1][2]佛光山不仅融和了汉传佛教的传统,集教育、慈善、修持的要旨于“动”中修禅、于“众”中行佛,完成佛教的现代化及开阔性,并致力于南传北传的佛教文化交流,强调遵循的是释迦佛陀的本怀,是弘扬佛教的人间性理念的人间佛教教团。[2]

佛光山的宗旨是使佛教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建设佛教道场,并建立了五所以佛教为中心的大学院校,是承接释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宏愿理想而使佛教在世界各地都开花结果。

Catalog
1 year ago
《新春乐》是茅沅作词填曲的歌曲,在众多节庆音乐中,茅沅的小提琴独奏曲《新春乐》犹如清新脱俗的春风,能不动声色地浸润你的心扉,洋溢着欢庆喜悦的春天气息。

 

神宗万历时,葡萄牙殖民者继续在澳门扩展其势力,来澳门者多至万余人。神宗即位后,即向澳门的葡萄牙商船抽取舶税。每年可得税银二万余两。葡人居住澳门,每年贿赠明朝官吏银五百两,其后转归官府,形成地租。明廷因有利可得,遂听任澳门被葡人租占。广东居民则掀起了反侵略的斗争。

一五八一年(万历九年),西班牙国王兼为葡萄牙国王,葡萄牙事实上被西班牙所兼并,又与荷兰殖民者发生冲突。一六○一年,派出战舰两艘,装备大炮,驶入澳门港外,自称与中国通贡市。葡方记载说,葡人曾拘捕并处死荷兰人多人。《明史·和兰传》说,明税使李道召其首领入广州城游一月,未敢奏闻。一六○三年,又有荷兰船舰炮击澳门,焚掠商船。次年,荷兰遣使求贡市,未获允准,派军舰来攻,在澎湖海上遇明朝福建水师,退走。荷兰遂转向漳州求通贸易,并进而侵占台湾岛,在台湾“筑室耕田,久留不去”。(《明史·和兰传》)一六○五年,葡人借口防备荷兰来袭,不得中国允准,即在澳门修筑炮台等工事,以图长久占据。

一五七四年,葡萄牙的耶稣会士范礼安等传教士四十一人,曾自葡来澳门,企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未获允准。一六○六年,范礼安病死澳门。意大利籍的耶稣会士郭若静遂在澳门西北隔海的小岛青州建筑墙高六、七丈的耶稣会礼拜堂。犹如堡垒,作为传教的据点。香山知县张大猷请毁去墙垣,不成。香山居民遂携带竿矛,冲入青州岛,将教堂焚毁。当时传说郭若静将据地称王。澳门中国居民纷纷迁往广州。广州城内戒严,澳门商业贸易停顿。葡萄牙殖民者居住澳门,生活需用均靠当地居民供给。青州教堂事件发生后,葡萄牙殖民者被迫派遣代表去广州,陈述传说虚诳,又向官吏行贿,以平息事态。(冯承钧译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次年,番禺举人卢廷龙入京会试,上疏请驱逐澳门番人出居浪白外海,就船贸易,交还壕境澳故地。明廷因“事亦难行”,予以搁置。自一五九八年起任广东总督的戴耀,因见有宝货之利,对葡人多有纵容,遇事或佯禁而阴许。一六一○年,江西万安人张鸣岗接替戴耀,继任两广总督。一六一四年上疏陈述澳门事,说:“有谓宜剿除者,有谓宜移之浪白外洋就船贸易者,顾兵难轻动。”他认为:“壕境在香山内地,官军环海而守,彼日食所需,咸仰于我,一怀异志,我即制其死命”,“似不如申明约束,内不许一奸阑出,外不许一倭阑入,无启衅,无弛防,相安无患之为愈也。”(《明史·佛郎机传》)疏上,被明廷采纳。张鸣岗书中所说“外不许一倭阑入”,是指葡人役使倭奴,引起明朝的注意。同年,两广制定“海道禁约”,在香山县刻石立碑,内列禁畜养倭奴,禁买人口,禁兵船骗饷(舶税),禁接买私货,禁擅自兴作房屋亭舍,如有违犯,即行治罪(康熙《香山县志》)。此后,又在澳门附近的雍陌设参将,领兵千人扎营驻守。

澳门被葡人租占后,不仅成为商业贸易的基地,也还是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前站。一五七九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来澳门,学习中国语文,次年,去广州,向两广总督馈赠礼物。一五八二年,又获准去肇庆传教。一五九○年回国。意大利贵族出身的传教士利玛窦曾同罗明坚在肇庆传教,苦学中国语文。一五八九年移居韶州,以后又到过南京、北京与南昌等地。一五九六年,被教廷任命为耶稣会在华会长。一六○一年,偕同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再次到达北京,向明神宗贡呈珠嵌十字架、自鸣钟及《万国图志》,得神宗嘉赏,获准留住京师。利玛窦研习中国儒学,得以与明朝官员和士大夫交往。撰述天文、数学、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著述多种,为在中国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作出了贡献。一六一○年病死于北京。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继任耶稣会在华会长。

万历时,先后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还有葡萄牙人麦安东、孟三德、费奇观、罗如望、李玛诺,意大利人石方西、熊三拔等。他们在中国都用汉语姓名,以便交往。一五八三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开始接收中国信徒一人。一六○三年,各地的中国教徒有五百人。一六一七年多至一万三千人。明朝末年,发展到三万八千余人。元代景教徒多是色目人和蒙古人,正式奉教的汉人,史不多见。明神宗万历时,耶稣会士经澳门来内地传教,天主教才在汉族居民中传播。

Catalog
2 years ago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琵琶大曲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综合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最早见于浦东派鞠士林传抄的琵琶谱,名为《六板》。本曲通过活泼、新颖的旋律和稍快而具有力的节奏,描绘大地回春、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Catalog
2 years ago
《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

《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对于古建筑研究,唐宋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具有极大的作用。此书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1103年)颁发施行。由将作监少监李诫所作。书中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施工设计、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要求。  全书357篇,3555条。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原书《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1091年)编成,但因为没有规定模数制,也就是“材”的用法,而不能对构建比例、用料做出严格的规定,建筑设计、施工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李诫奉命重新编著,终成此书。

全书共计34卷分为5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  看样主要是说明各种以前的固定数据和做法规定及做法来由,如屋顶曲线的做法。  第一、二卷是《总释》和《总例》,对文中所出现的各种建筑物及构件的名称、条例、术语做一个规范的诠释。指出所用词汇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确切叫法,以及在本书中所用名称,统一语汇。 第三卷:壕寨制度、石作制度。 第四、五卷:大木作制度:材、斗栱、昂、铺作、平坐、梁、阑额、柱、阳马、栋、柎、椽、檐、举折 第六至第十一卷小木作制度:板门,格子门,乌头门,软门, 第十二卷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 第十三卷:瓦作制度、泥作制度 第十四卷:彩画作制度 第十五卷:砖作、窑作制度等13个工种的制度,并说明如何按照建筑物的等级来选用材料,确定各种构件之间的比例、位置、相互关系。大木作和小木作共占8卷,其中大木作首先规定了材的用法。大木作的比例和尺寸,均以材作为基本模数。 16-25卷规定各工种在各种制度下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 26-28卷规定各工种的用料的定额,和所应达到的质量。 29-34卷规定各工种、做法的平面图、断面图、构件详图及各种雕饰与彩画图案。

Catalog
2 years ago
佛音,干净、轻柔、平和、纯净,即使没有它所宣传的改善容貌、得到平安这样大的功效,也不乏减轻压力、净化心灵、改善心情的作用。经过一天的忙碌、繁乱之后,听听来自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音,应该是上班族们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它也适合广大养神养性者的必听之音。

      01. 大悲心陀罗尼经   24:58             Greatly sad heart Buddhist charms       02.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11:59             Heart Sutra       03. 六字大明咒(男女混声唱诵版)   04:52             Six words Damengzhou       04. 阿弥陀佛在心间   08:03             Amitabha between heart       05. 六字心经   14:54             Six words heart sutra        06. 观音菩萨偈   08:01             The Goddess of Mercy is brave        07. 莲花生大师心咒 (经文唱诵:桑昂丹增仁波切)   06:35             Guru Padmasambhava mantra

大学( university) , 一词由拉丁语 universitas而来, 而 universitas 本意为“综合体”, 它是由介词 Versu(s 往, 朝向) 与名词 Unum( 统一, 单独)构成, 意义为“朝向统一”。这种产生于欧洲的教育设置, 如今已经广泛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大学制度, 也被世界上各种文化所认同,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的产生却和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公元 4 世纪, 随着罗马帝国对基督徒迫害的停止, 并进而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教会就拥有了国家的教育大权。开始的时候, 各地教会在教堂或者主教座堂傍设立学校, 一方面培养教会的神职人员, 一方面教导民众识字和算术。6 世纪时著名学者波埃修提出了知识分子所必须掌握的“七艺”, 包括涉及学问形式的“语法”、“修辞”和“辩论”, 以及涉及学问内容的“算术”、“音乐”、“几何”和“天文”。后来这“七艺”成为最早的巴黎大学的共同必修课程。在整个“黑暗时期”罗马基督教会成了欧洲古代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 开启了后来大学教育的先声。

 

十字军东征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进而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铺平了道路。1095 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召开宗教会议, 为“征讨异教徒”进行总动员, 以此为标志, 开始了长达 200 年的十字军东征。通过十字军东征, 欧洲人接触到了高水平的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 带回了许多学术典籍。在阿拉伯人占领的比利牛斯半岛和诺曼人占领的意大利南部, 许多学者将流失到阿拉伯人中间的希腊古典文献和阿拉伯文献由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译为拉丁文。由此, 中世纪的欧洲开始更为全面地了解到古典文化的面貌, 另外,一些伊斯兰文化的杰出成就, 如阿维森纳的医学和哲学著作, 阿维罗伊的哲学著作, 以及各种代数学、化学、天文学、医学方面的知识也都传人欧洲。

 

这对于当时西欧的学术界和文化界是一场大的革新。文化交流的结果使得原有的知识体系扩大, 除了原来的文艺学科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外, 新的学科, 特别是神学、法学和医学也开始确立, 后来又形成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学科, 从而为由多学科综合而成的大学准备了条件, 可见多学科、综合性是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题中应有之义。到了 12 世纪, 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 城市和行业组织的形式也影响到教育领域。由于知识体系的扩展和学术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名师, 他们广收门徒, 仿效当时的同业行会, 组成师生行(universitasscholarium) 。其中,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即专业行会, 称为系或教授会( faculty) , 它是由拉丁语 facultas 而来,本意为才能, 即教授某种科目的能力, 后来才开始把这个名词理解为教授某部门知识的大学分部; 学生本不属于任何系科,师生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如何管理学校, 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方式, 既有以最早兴起的意大利波洛尼亚( Bologna) 大学为代表的, 以学生管理为主的“学生大学”, 也有以教师管理为主, 以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先生大学”。

 

总的来说,这些师生行会的目的是为了对学校进行自我管理, 维持教学秩序, 加强学校的行政效率, 使得教育工作更有规律。因此大学在它诞生之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师傅( magis-ter) 与学徒( discipulus) 的关系。既然是行会性质, 因此它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机构, 完全实行自治。它既不受任何上级的管辖, 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者对所在地的条件及环境感到不满意, 便会全校搬到其他地方继续办学。在办学过程中,大学还争取到其他一些特权, 如免纳捐税, 平时免受兵役, 甚至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因此大学在开办之初就相对独立于市政当局,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今天我们所强调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理念在这里都能找到源头。

 

在欧洲,最早的几所大学包括以医学闻名的撒利诺( Salerno) 大学、以法学见长的波洛尼亚大学和以神学著名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大学设立于1200年, 由从前的主教座堂学校和私立学校合办,法国国王菲利浦认可了师生公会的合法性,1215 年, 教宗英诺森三世批准了师生公会的行规。在 1 3 、1 4 世纪, 巴黎大学声名显赫, 人才鼎盛, 学校分为四个学院: 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文学院的课程, 才能晋升到其他学院修习各种专门知识。在文学院学生必须接受前面提到的“七艺”的训练, 达到一定的水准, 作为进行专门知识学习的基础。尽管每间大学的特色不同, 但是在这一点上, 大家的要求都是一致的。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最早的表现吧。

 

中世纪大学统一用教会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 这就使得欧洲各地的学生可以聚集一起共同学习, 又由于当时民族国家尚未形成, 使得大学在一开始就具有了很强的国际性。教材和教学方法各大学基本一样, 例如在神学院, 除了圣经外, 最重要的教科书是彼得·伦巴度( Peter Lombard) 的《箴言四书》( LibriQuatuor Sententiarum) , 中世纪的许多大师在教学中都注释过这本书。在教学方法上各大学也沿用神学院所使用的所谓“经院方法”, 包括讲授( Lectio) 和辩论( Disputa-tio) , 旨在训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这也是受当时辩证神学发展的影响。讲授是让学生先阅读指定的书籍, 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 学生逐字逐句地笔记, 授课的内容则被记录、整理为“注释集”。辩论分为两种: 一种是课堂上的问题辩论( Quaestionsdisputatae) ,由教师主持, 他首先提出问题或者论点, 再由学生针对问题或论点发表正反两种意见, 经过论证与反驳, 最后由教师对课题作出结论。另一种是自由辩论( Quaestionesquodibetables) ,这种辩论在公开场合进行, 辩论的问题可以是学术性的, 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的, 程序与上面的问题辩论大致相同。自由论辩一般是在降临期( Advent) 的第二周和四旬斋期( Lent) 的第四、五周举行, 论辩的规模很大, 参加的人包括学生、老师以及其他著名的访问学者。论辩的题目最后整理、汇集为“问题集”( Quaestiones) , 各种题目的问题集则进一步总汇为 “ 大全 ”( Summa) 。它的写作方式是围绕一个题目提出一系列问题, 每一问题都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 作者先列举维护这些意见的理由, 然后陈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逐一反驳其中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 并论证另一种意见的各种理由。中世纪的许多著作都采用这样的形式。

 

按当时大学的规定,文学院的课程需要 4年半到 6 年, 有的学校甚至要求 7 年。文学院毕业后, 学生首先获得的是学士学位( bac-calaureus) , 然后才可能继续申请硕士( magister)与博士( doctor) 两种学位。当时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 它们的区别是, 硕士考试不公开, 合格者发给证书, 取得教学资格;博士考试则公开举行, 有隆重仪式。通过考试者, 到主教所辖的地区, 由副主教颁赠学位。凡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统称为教授( profes-sor) 。所以, 这时的学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资格认证, 学士学位是学徒或者学生身份的认证,而硕士博士则是教师资格的认证。一个学生在大学学习直到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至少需要 10 到 15 年的时间, 学成时年纪在三十五岁上下, 这时他就有资格进入任何大学任教了。说到大学的师资, 就不能不提到与大学诞生几乎同时发生的“托钵僧”运动。当时的欧洲教会具有国教地位, 与世俗权力密切结合, 出现了一些违背基督宗教基本宗旨的现象, 于是教会内一些有识之士站出来挑战政教合一的体制,他们创办修会, 发誓弃绝财色和俗世愿望, 不沾染世俗的权位, 出世修行。最早的修会就是方济各会和道明会。这些修会的会士度出家的生活, 放弃了尘世的追求, 一心修道, 其中有人潜心学问, 成为名噪一时的学问家, 他们在大学教书, 成为推动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三世纪大学里的著名学者大都是修会的会士, 如属于方济各修会的著名学者“不可辩驳的博士”( Doctor irrefragibilis)哈列斯的亚历山大( AlexanderHalensis) 、“六翼天使博士”( Doctor seraphicus)波那文图拉( Bonaventura) 、“悲惨博士”( Doc-tor mirabilis) 罗吉尔·培根( Roger Bacon) 、“精微博士”( Doctor subtilis) 约翰·邓·司各脱( Jo-hannesDunsScotus) 以及威廉·奥康姆( Guillel-mus de Ockham) 等; 属于道明修会的著名学者有“全能博士”( Doctor universalis) 大阿尔伯特( AlbertusMagnus) “、天使博士”( Doctor angeli-cus) 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 以及约翰·艾克哈特( Johannes Eckhart) 等。正是因为这样一批伟大的思想家占领了中世纪大学这个平台, 所以中世纪也成为了神学哲学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 中世纪大学最高的学术成就也体现在神学和哲学的发展中。

 

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使得国民教育的职能逐渐从教会分离出来, 大学逐渐取代教会成为专门的教育机关。这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阵地。更具有意义的是, 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各种较高水平的教育机构, 如希腊雅典的学院和中国的书院等, 但是, 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位等级制度等, 却是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 (Quelle: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Catalog
2 years ago 1 year ago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

 

上篇:《道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i:四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解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解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解读〗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解读〗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解读〗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解读〗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解读〗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i:一声)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e:二声),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解读〗

 

11.三十辐,共一毂(gu:三声),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ou:三声)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之以为用。〖解读〗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解读〗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 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解读〗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e:二声),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ao:三声)?其下不昧(mei:四声),绳(min:三声)绳兮不可 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解读〗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 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解读〗

 

16.致虚极,守静笃(du:三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 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解读〗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解读〗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解读〗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解读〗

 

20.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dun:四声)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 (lei:二声)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an:四声)兮其若海?,飂(liao:二声)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 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解读〗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ing:二声)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解读〗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in:一声),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解读〗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 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解读〗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i:四声)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读〗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读〗

 

26.重为轻根,静为躁(zao:四声)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i:一声)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解读〗

 

27.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xia:二声)谪(zhe:二声);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an:四声)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解读〗

 

28.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i:一声)。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e:四声),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解读〗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xu:一声)或吹;或强或赢 ;或挫或隳(hui:一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解读〗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解读〗

 

3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 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解读〗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 于江海。〖解读〗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解读〗

 

34.大道汜(fan:四声)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解读〗

 

35.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解读〗

 

36.将欲歙(xi:一声)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解读〗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解读 〗

 

 

Catalog
1 year ago
《平沙落雁》,或称《雁落平沙》,是一首古琴曲,最早见于《古音正宗》。描写水边雁起落飞翔的场景。《天闻阁琴谱》题解:“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鹊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曲调平和闲静。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Ping20Sha20Luo20Yan20.jpg

北京的四合院是明清时期北方平原地区城市住宅最典型的代表,它的形成肇基于明清两代颁布的住宅等级制度。 明朝规定:一、二品官员宅第的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不许在宅院前后左右多占地,或构筑亭馆开挖池塘;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

北京的四合院是明清时期北方平原地区城市住宅最典型的代表,它的形成肇基于明清两代颁布的住宅等级制度。

明朝规定:一、二品官员宅第的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不许在宅院前后左右多占地,或构筑亭馆开挖池塘;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明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宗法观念已经比较鲜明,讲求家族内的长幼有序,既声气相闻,又要尽量保持自家的隐私不外漏,只有把房子建得面面相对并筑起高大的院墙将其封闭起来才可能实现。可是,同时又必须照顾到元大都留下的胡同之间的宽度,大约70米,不能过深,以及适应北京地区气候条件的坐北朝南形制。那么只有两进、三进的四合院制式最为适宜了,一些贫民的小院则散落在穿插于大胡同之间的小胡同两侧,或深宅大院之间的空地中。尽管有些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们并不严格遵守建房规定,但总体来讲,明北京城内的住宅在严格的禁奢制度和现实条件制约下,在继承了元大都住宅传统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整齐化一的四合院格局。

清朝,顺治五年(1648)下移城令,驱汉人迁出内城,到外城居住。除寺院庙宇中居住僧道勿动,八旗投充汉人不令迁移外,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居住。同时规定,汉人可出人内城,但不得夜宿,而旗人领俸,不事生产,皆分配内城原明代遗留下来的宅院居住。这种民族隔离政策直到清朝道光以后才逐渐松驰。为了避免旗人迁人时的混乱,顺治年间规定了住宅配给的标准,按官职高低分配前明留下的宅院,大量低级官吏和八旗士兵只分给一至三间。由于这项制度的规定,既保持了明代业以出现的四合院不被拆除,也使明代留下来的贫民小院派上了用场。某些已经废弃不用的,明代遗留下来的仓场,则改建成王府,例如:太平仓,清初改作庄亲王府;西城坊草场,被慎郡王府占用;台基厂,建造了裕亲王府。而且一并按照明代王公邸第的四合院落加花园跨院的形式而建。康熙年间,随着北京城市人口的增加,开始增建新的官兵住宅,同时颁布了新房屋的配置标准、尺寸和装修用料的规定。

康熙十四年(1675)谕令,按官位品级分配住房或建造宅院的标准:一品14间、二品12间、三品10间、四品8间、五品6间、六至七品4间、八至九品3间,其式全仿效明代勋戚之旧。清代再次颁布建房的等级标准,使旧北京内城民宅建筑的四合院风格更趋于设计上的规范化。

清朝,满、蒙、汉八旗官兵都是携家属而居,在北京内城的分布规律具有圈层结构。皇城以内,仅由满洲八旗人分配居住,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皆无资格,在最接近紫禁城的皇城内形成内圈;第二圈是由蒙古八旗人,分配在皇城根四围;外圈即最外围居住的是汉军八旗人。皇帝亲统的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旗)人口最多,被分配在皇城的北面,这种现象反映出明显的族群差别和地位亲疏。满、蒙、汉八旗各有衙门官厅,原设置于本旗辖域内,以后全部由皇帝选定位置,分处于城内几处,称都统署。例如:西单北大街英子胡同东口南侧路西是镶蓝旗满洲都统署官厅之所在,门面虽已改建,院落结构尚能辩识。八旗官兵在北京内城的分布和组织形式是按照都统——参领——佐领,由高到低,层层负责。佐领是最基层的军官,共1128名,掌握手下的三百名士兵及其家属,散布在全城各地,俨然为一个个城市社区。在这些佐领管区内,既有王公贵族的府第,也有下层军官的小院和士兵们携眷居住的营房,还有衙门、官所和寺庙。另外,八旗还设立了各旗的宗学、官学、义学等各级学校,训导八旗子弟以备将来选拔为官。

这些八旗子弟学校都设有小校场,供平时操练之用,辛亥革命以后,大多数八旗的官衙和学校都被改作北京的中小学校。譬如:西城区祖家街的北京三中校园就是原正黄旗官学校址;西单北大街石虎胡同原民族学院附中曾是右翼宗学旧址,民元以后一度改作蒙藏学校;西四北四条(原受壁胡同)小学,即原北师一附小则利用了原正红旗官学的旧址。无论这些建筑物的职能有多么大的不同,所占有的土地面积有多么大的悬殊,有一点却是出乎意料的一致,那就是都采用了统一的四合院的组合形式,这在世界各大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Catalog
1 year ago
《阳春》,古琴曲,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一说为师旷所作,与〈白雪〉并称为“阳春白雪”。现存琴谱中首见于明代《神奇秘谱》中的“太古神品”。

Catalog
1 year ago

1. 金獅拜年 (Greeting By Golden Lion) 2. 喜氣洋洋 (Full Of Joy) 3. 掛彩燈 (Chinese New Year Lanterns) 4. 春花齊放 (Spring Flowers) 5. 幸福年 (Happiness of Year) 6. 歡樂新春 (A Joyful of Spring) 7. 年節時景 (Year Of The Year) 8. 大拜年 (Wishing A New Year) 9. 拜年 (Greeting A New Year) 10. 招財進寶 (Lucky Treasure) 11. 敲鑼打鼓 (The Chinese Gongs and Drums) 12. 迎新送舊又一年 (Welcome a New Year) 13. 打鑼打鼓 (Playing A Gongs and Drums) 14. 鳳陽花鼓 (Feng Yang Flower Drums) 15. 鞭炮聲 (Firecrackers)

張平福 (John Teo) 編曲 / 領導新時代樂隊伴奏
Catalog
2 years ago
“禅”是外不着相,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定”是内不动心。禅者藏也,未见此物,不知何物,只有依悟,明心见性。

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Catalog
1 year ago
演奏:上海爱乐民乐团 指挥:吴国闻
01. 喜气洋洋 共贺新年 Happiness Fills the Air 02. 花好月圆 如意吉祥 Beautiful Flowers, Full Moon 03. 春风吹绿 桃花人面 Spring winds Caress the Green 04. 荷包巧绣 心想事成 Embroidered Purse 05. 花鼓鞭炮 辞旧迎新 Flower Drum Song 06. 大展鸿图 步步高升 Prosperity 07. 风鸣春晓 万象更新 Warm Spring Breeze 08. 丰年欢歌 四季和顺 Bountiful Harvest 09. 香茗四溢 喜迎宾朋 Fragrant Tea 10. 彩云追月 夫荣妻贵 Colourful Clouds Chasing After the Moon 11. 仙桃祝寿 松鹤延年 Heavenly Peaches for Longevity 12. 吉星高照 财源滚滚 Your Lucky Star Shines 13. 花开争艳 仙人贺岁 Exotic Blossoms 14. 鲜花盛开 春城锦绣 Flowers Everywhere 15. 迎春接福 子孙满堂 Welcome Spring and Fortune 16. 春花齐放 富贵盈门 Spring Blossoms Everywhere

Catalog
1 year ago
《倒垂帘》是一首广东音乐曲目,是广东音乐名家严老烈依据广东音乐《三宝佛》中的第三段改编而成的扬琴独奏曲。

Catalog
1 year ago
《印象国乐》是中央民族乐团倾六年心血筹划、三年时间磨炼,以传承为目的、弘扬为信念、创新为手段,突破国乐常规演出模式、第一次把演奏家引入剧情的时代化民族乐剧。

Catalog
1 year ago
灵山大佛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大佛所在位置为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

灵山地区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玄奘西天取经归来,游历东南到此,来到小灵山,见“层峦丛翠”,景色非凡,大为赞赏,曰“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于是就给此山起名小灵山。印度的灵鹫山,就是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并嘱大弟子窥基在这里主持开法。小灵山寺就由此逐渐发展。矗立在小灵山南麓的灵山大佛,包括莲花座在内通高为八十八米,相当于一幢三十馀层楼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出十七米,是中国第二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层座基,总高度达一百零一点五米。灵山大佛双目垂视,眼神睿智慈祥。不论游客靠近或走远,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关切之中;并且随着人的靠近或远离,眼睛仿佛在微微开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睁得愈开;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语,诸多嘱咐即将出口,使人倍感亲切,引发种种遐想。靠近大佛向上仰视,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悠悠,让人产生佛在“动”的感觉。灵山大佛身体各部匀称适度,衣饰褶纹明快流畅、飘逸灵动,更增加了动感,使远观近瞻都十分相宜。

灵山大佛的塑造,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形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佛经有云:凡新佛像落成,必得经过开光,其神圣意义方始具备。灵山大佛开光盛典由当今世界三大教派高僧大德共同主持。现场由万盆鲜花,千米黄绢妆点。五百米朝圣之路遍插佛旗,二百一十八级登云道满植金菊,千棵乔木黄布裹身,万羽信鸽绕佛飞翔。梵音袅袅,鼓乐交鸣,再现佛佗住世之景;信众云集,焚香顶礼,尽显我佛归心之德。开光当日,从凌晨四时起,各地信众络绎而来,自市区至马山,车流绵延二十余公里,持续近四个小时。是日,瑞霭低垂,随着轻风在大佛周围缓缓舞动,随着大法师曼妙的经声,祥云飘升,雾霭尽散,佛祖慈颜显现:双眉半弯,似笑未才智;慈目微闭,欲语先闻。数万信众虔诚礼拜,默许心愿,法喜盈会,尽显吉祥。大佛开光现场均原样保留,开光录相不久将循环播放,以使更多未能亲临开光现场的参拜者得以领略开光盛况,共结法缘、同沾法喜。大佛采用锡青铜材料铸造,除因青铜件持久永恒外,更重要的是青铜艺术是源于古典艺术精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部分.青铜艺术的古朴素雅和优美细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

回顾中国的历史和佛教的历史,在每一个繁荣时代,都会出现高度文明的艺术结晶,千秋万代,历久不衰。为佛立像,成就不凡,从云岗、龙门到敦煌、大足……如今又有灵山大佛,从而在全国形成东有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岗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的五方五佛特立耸峙而相呼应的格局。

灵山大佛矗立在无锡太湖之滨小灵山上,反映了华东这一福泽宝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祥和,也是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重要体现,并象征和平与生命如青铜一样,亘古长青。

《春江花月夜》又称《夕阳箫鼓》、《浔阳月夜》、《浔阳曲》,是古典民乐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浔阳(今江西九江)江上月夜。因其意境深远,乐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