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百科全書 | 汉语百科全书


    Chinese
Catalog World Heritage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丽江古城(或称丽江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的旧城区

http://www.net4info.de/cpg/albums/userpics/Li20Jiang20Gu20Cheng201.jpg

丽江古城(或称丽江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的旧城区,1997年12月4日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07年获颁发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庐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assets/contentimages/Lu20Shan20~1.jpg

庐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1],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庐山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鄱阳湖西北岸,以“雄”、“奇”、“险”、“秀”闻名[2],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人物蒋介石毛泽东等。

庐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非常大,堪称中国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等西方国家曾在此大兴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形成了今日牯岭镇的雏形。北伐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夏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山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商讨共同抗日事宜[3]。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对日宣战的庐山谈话,中国开始全面抗战。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三次在此主持大会,即著名的“庐山会议”。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4][5]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4][5]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6]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7],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4][5]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洛阳市(汉语拼音:Luòyáng,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河洛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Luo20Yang20~0.jpg /assets/contentimages/normal_Luo20Yang20.png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Luo20Yang20.jpg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Luo20Yang20~0.jpg

洛阳市汉语拼音:Luòyáng,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河洛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1]。有十三个正统朝代[2],和二十多个政权将洛阳设为文化、经济、行政中心,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3][4]和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5]。洛阳也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6]

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和四项五处5A级景区,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7]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七县七区。2019年,全市常驻人口692.22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母语为中原官话洛嵩片洛阳话[8]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不同朝代被官方称为中国、斟?、西亳、洛邑、成周、王城、京师、京都、雒阳、东京、帝京、京洛、洛城、神京、南都、东都、神都、西京、河南、中京等。因境内有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雄踞天下,八关环绕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陇,东临嵩岳,北靠太行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9]”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10]。在洛河两岸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11]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雒阳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此外周边亦有诸如郑州开封商丘许昌等中原古都群。而洛阳城北之邙山陵墓群,为众多古代帝王、名人的坟冢所在地。洛阳城自夏朝开始,有十三个正统朝代和二十多个政权将之设为行政中枢,以该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12]

形成于东汉时期,由班超甘英等开辟,以首都洛阳为起点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13],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后汉书》有记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汉魏洛阳城通达西域延续曹魏西晋直到北魏时期由隋唐洛阳城所取代,定鼎门亦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东都建成,隋炀帝杨广便迁都洛阳,实现万国来朝的华夏梦。《资治通鉴》的作者、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作 《过故洛阳城》:“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14]。” 洛阳城在设计上更是影响到了同时期的海外城市格局,例如日本京都奈良等城市均是仿照唐朝洛阳、北魏洛阳等都城建立[15],甚至于中世日本造访京都被称之为“上洛”[16]

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由于自古流传着“定鼎嵩洛”、“宅兹中国”等说法[17],被许多学者名人、考古界和帝王政客公认为是华夏文明正统的象征。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朝代 主要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斟?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夏桀 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
西亳 偃师商城 商汤至仲丁 前1600年-前1260年
西周 成周 洛邑(瀍河两岸) 成王-幽王,共11王 前1040年-前771年
东周 王城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悼王,共13王 前771年-前520年
东周 成周 成周(白马寺东) 敬王至慎靓王,共11王 前519年-前314年
东周 王城 王城(涧河两岸) 赧王 前314年-前256年
河南 洛阳 成周 申阳 前206年-前205年
西汉 洛阳 汉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
洛阳 汉魏故城 - 东都
玄汉 洛阳 汉魏故城 刘玄 23年-25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元帝,共5帝 220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怀帝,共4帝 265年-316年
东晋 中京 汉魏故城 - 陪都
南朝宋 中京 汉魏故城 - 陪都
后赵 洛阳 汉魏故城 - 陪都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孝武帝,共7帝 493年-534年
东魏 洛阳 汉魏故城 - 陪都
北齐 洛阳 汉魏故城 - 陪都
北周 东京 汉魏故城 - 陪都
东京、东都[19] 隋唐故城 炀帝-皇泰帝,共2帝 605年-619年[19](首都)
洛阳 隋唐故城 王世充 619年-622年
东都、神都 隋唐故城 高宗、中宗、睿宗,共3帝 657年-684年(两都并重[19]

684年-690年(首都[19]

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则天大圣皇帝 690年-705年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中宗、玄宗、昭宗、哀帝,共4帝 705年-762年(两都并重[19]

904年-907年(首都[19]

洛阳 隋唐故城 安禄山 756年-756年
后梁 洛阳 隋唐五代宋故城 太祖、朱友圭、后梁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洛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7年
后晋 西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高祖 937年-938年
后汉 西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 陪都
后周 西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 陪都
北宋 西京 隋唐五代宋故城 - 陪都
中京 洛阳故城 - 陪都
民国 洛阳 洛阳市 - 1932年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2229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千米,南北宽约168千米。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截至2019年3月,洛阳市共有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末,洛阳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82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30处。洛阳市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活动。洛阳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

2019年末,洛阳市总人口717.02万人,常住人口692.2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409.10万人;截至2021年3月,洛阳市下辖7个县、7个区;截至2020年末,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2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4.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2312.2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2562.1亿元,增长2.3%。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