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Islam
伊斯兰教(阿拉伯语:الإسلام, al-’islām;发音:[ʔislæːm] )又称回教、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伊斯兰教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教导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兰经》被伊斯兰信徒(穆斯林)视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给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启示,而圣训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由同伴们转述收集)。伊斯兰这一名称来自《古兰经》,源自闪语字根S-L-M,意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来自这个字根,意为“顺从者”、“实现和平者”。
Istanbul University
Motto Tarihten Geleceğe Bilim Köprüsü („Die Brücke der Wissenschaft von der Vergangenheit in die Zukunft“) Gründung 1453 Trägerschaft staatlich Ort Istanbul Land Türkei
Istanbul/Constantinopolis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İstanbul [isˈtanbuɫ]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全市辖区面积5,343平方千米(2,063平方英里),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布尔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两大洲的城市。
Äsops Fabeln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相传由伊索创作,再由后人集结成书。也有人认为并无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托其名将一些民间故事结集成书。《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对欧洲的寓言文学影响很大,拉封丹著名的《寓言诗》即以《伊索寓言》为主要素材。《伊索寓言》的一系列故事,大都篇辐短小,却能阐述大道理,深具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成为世界上流传广泛的经典作品。伊索(希腊文:Αἴσωπος ;拉丁字母转写:Aísôpos),相传为《伊索寓言》的作者,生平不详,甚至难以肯定是否真有其人。
Etruskisch-Römische Architektur 1200 v. Chr. – 550 v. Chr.
Etrurien
伊特鲁里亚(意大利文:Etruria),又译作伊特拉斯坎、伊特鲁利亚、埃特鲁里亚、伊楚利亚,是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古代城邦国家,地理范围涵盖了现今的托斯卡纳、拉齐奥与翁布里亚。公元前6–7世纪之间,城邦范围由波河河谷直至坎帕尼亚大区。伊特鲁里亚被认为是伊特鲁里亚人的国家,后被罗马人吞并,古罗马的伊特鲁里亚时期是其鼎盛时期。
Iwan Pawlow/Iwan Petrowitsch Pawlow/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Iwan Petrowitsch Pawlow (russisch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wissenschaftliche Transliteration Ivan Petrovič Pavlov, auch Iwan Petrowich Pawlow; * 14. Septemberjul. / 26. September 1849greg. in Rjasan; † 27. Februar 1936 in Leningrad) war ein russischer Mediziner und Physiologe.
Yi-Guan-Nan-Du
衣冠南渡,指晋朝时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大规模南迁,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流域。八王之乱后,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之中原地区仍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政权,威胁到西晋政权,最终匈奴攻破中央朝廷,即“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司马睿率中原汉族士族臣民从西晋京师洛阳南逃。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晋元帝重建朝廷,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室渡江后,定都江东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也是古代中国正统皇朝首次由中原迁都至江南,亦是继孙吴后在江南建立的第二个汉人建立的偏安皇朝,连同南朝四个皇朝,合称六朝。
Einhundert- bis zehntausend-Yen-Banknoten
100 - 10.000 Yen Japan - Ausgabe 1950-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