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Seidenstraße
丝绸之路(德语:Seidenstraße;英语:Silk Road),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于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Tacheng-Bezirk
塔城地区,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部,横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及西部山区,边境线长540.6公里,约占新疆陆地国界线的十分之一,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民国五年(1916年),裁撤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设塔城道,辖塔城、乌苏、沙湾三县。塔城地区是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支点,巴克图口岸自古以来就是对外开放、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全疆17个国家一类陆路口岸之一,距塔城市12公里、距乌鲁木齐市560公里,距相邻的哈萨克斯坦巴克特口岸仅800米,是新疆离城市最近、通商条件最好的陆路口岸。塔城地区下辖3个县级市、3个县、1个自治县。 县级市:塔城市、乌苏市、沙湾市 县: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 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Taklamakan Wüste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تەكلىماكان قۇملۇقى;拉丁维文:Teklimakan qumluqi)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大型沙漠,位于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东西长1100多公里,南北宽550公里,面积约33.7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沙漠面积的一半,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Takeshiken-Pass
塔克什肯口岸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是中国一类陆路口岸。口岸距中蒙边界线15.5公里,东部与蒙古国科布多省的布尔干县接壤。1991年中蒙两国政府签订协议同意该口岸为双边季节性开放口岸,允许中蒙两国人员、货物和交通运输工具通行。 塔克什肯口岸初期以日用百货出口为主,现进出口货物涉及大宗矿产品、机械设备、汽车、建材、服饰、食品等。口岸货物吞吐量大幅提升,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塔克什肯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关环境持续优化,多条物流专线开通,使得进出口货物量实现新突破。
Tarimbecken
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تارىم ئويمانلىقى / Tarim oymanliqi / Tarim oymanliⱪi)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中间由天山隔开,南北相对,分布于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Tang-Dynastie
618 - 907 唐朝(618年6月18日-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907年5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国祚289年,22位皇帝。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朝由唐高祖李渊所建立的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的强大帝国,与隋朝合称隋唐。唐朝皇室出身关陇集团,其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隋朝时李渊为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在隋末民变爆发后出兵入关中以争夺天下,于618年受隋恭帝杨侑禅位建国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赢得胜利,统一天下。唐朝首都主要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东都洛阳,是长安之外的另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后设立北都太原与其他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