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Luigi Pirandello (* 28. Juni 1867 in Girgenti, dem heutigen Agrigent, Sizilien; † 10. Dezember 1936 in Rom) war ein italienischer Schriftsteller. Er wird zu den bedeutendsten Dramatikern des 20. Jahrhunderts gezählt und erhielt 1934 den Nobelpreis für Literatur.
路伊吉·皮兰德娄[1](意大利语:Luigi Pirandello,1867年6月28日—1936年12月10日),意大利剧作家、小说家,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皮兰德娄出生在西西里岛的一个富裕家庭,曾就读与巴勒莫大学和罗马大学文学系,后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892年,皮兰德娄回国定居于罗马。1897年到1922年,他在罗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他组织成立了“罗马艺术剧团”,并且担任艺术指导。1926年到1936年他带领剧团在欧美各国巡回演出。
皮兰德娄的创作极为丰富,一生有短篇小说三百余篇,后结集为两卷本《一年里的故事》(1937年),另长篇小说七部,剧本四十多部,以及诗集七卷。在二十世纪初期他的小说,使他蜚声文坛。然而,在戏剧方面的表现似乎更胜一筹。皮兰德娄的戏剧,所揭示的人与社会的冲突,还有人的自我冲突主题,引人思考;在戏剧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则为现代主义戏剧开启了先河,被不少人视为能与契诃夫、斯特林堡、易卜生比肩的世纪初戏剧大师。至于作家整体的创作风格,孟宪忠认为:皮兰德娄是一位独创性的艺术家,不刻意追求情节曲折、事件离奇,而是直逼人的内心冲突。

Louise Elisabeth Glück (Aussprache [ˈglɪk], auch: Gluck; geb. 22. April 1943 in New York City; gest. 13. Oktober 2023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war eine US-amerikanische Lyrikerin, Essayistin und Nobelpreisträgerin für Literatur.
路易丝·伊丽莎白·格吕克[2][3][4](英语:Louise Elisabeth Glück (/ɡlɪk/),1943年4月22日—2023年10月13日),美国诗人、散文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及国家人文奖章、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和博林根奖等美国主要文学奖项。2003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桂冠诗人。格吕克一般被认为是自传诗人,其作品以强烈的感情著称,在对现代人生活及自身个人经历进行沉思时,常以神话、历史或自然作为意境,探索主题广泛,内容主要为刻画创伤、欲望和自然的各个方面,特点是坦承表达悲伤和孤独的情感。另有学者把重点放在她对诗人性格的建构,以及作品中自传与古典神话的关系上。
Louis Eugene Brus (* 10. August 1943 in Cleveland, Ohio) ist ein US-amerikanischer Chemiker und Physikochemiker. Er lehrt an der Columbia University. 2023 erhielt er den Nobelpreis für Chemie.
路易斯·尢金·布鲁斯(英语:Louis Eugene Brus,1943年8月1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与物理教授。他被称为量子点的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发现者。2023年,他与蒙吉·巴文迪和阿列克谢·叶基莫夫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对量子点的发现和合成”的贡献。
Louis-Victor Pierre Raymond de Broglie [lwiː vikˈtɔʀ pjɛːʀ ʀɛˈmɔ̃ də ˈbʀœj] anhören?/i (* 15. August 1892 in Dieppe, Normandie; † 19. März 1987 in Louveciennes, Département Yvelines) war ein französischer Physiker. Er gehörte zur französischen Adelsfamilie de Broglie und war der jüngere Bruder des Experimentalphysikers Maurice de Broglie.[1]
De Broglie gilt als einer der bedeutendsten Physiker des 20. Jahrhunderts. Für seine Entdeckung der Wellennatur des Elektrons (Welle-Teilchen-Dualismus) in seiner Dissertation Recherches sur la théorie des quanta und der daraus resultierenden Theorie der Materiewellen erhielt er 1929 den Nobelpreis für Physik.
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1892~1987)出生在法国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大学攻读历史,1910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在他哥哥、著名的 X射线物理学家莫里斯·德布罗意(Maurice de Broglie,1875~1960)的影响下,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他哥哥的私人实验室里进行物理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阅读了第一届索尔维 会议的学术报告和论文后,就下决心去弄清楚普朗克引入的量子概念的真正本性。在获得了科学硕士学位后,他的研究工作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大战结束后, 他又继续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工作,并在朗之万(Paul Langevin,1872~1946)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1924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1926年起在巴黎大学任教,1932年任巴黎大学理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33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起任该院常任秘书。
1945 莫里斯和路易斯·德布罗意兄弟俩被任命为法国原子能高等委员会顾问,他们对原子能的和平发展以及加强科学和工业的联系深感兴趣。作为科学院的终身秘书,德布罗意强烈要求该机构考虑热核爆炸的有害后果。1962年退休。(Quelle www.tyut.edu.cn/wuli/kxj/dbly.htm)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注 1],第七代布罗伊公爵(法语:Louis Victor de Broglie, prince, duc de Broglie,1892年8月15日—1987年3月19日),简称路易·德布罗意(法语:Louis de Broglie,发音:[də bʁɔj]),法国物理学家,法国外交和政治世家布罗伊公爵家族的后代。从1928年到1962年在索邦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29年因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以及他对量子理论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5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加奖。1944年,德布罗意膺选为法兰西学术院第一席位的院士,是第十六位得到此殊荣的人士。他也是法国科学院的永久秘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