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百科全書 | 汉语百科全书


    Chinese
Catalog *Chinese old towns

常熟市(常熟话IPA:/dʐan ʐɔʔ/,吴语拼音:Janzhoh),简称虞,别称虞城、琴川,位于中國江苏省东南部、长三角腹地,为苏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与南通隔江相望,有“江南福地”之美称。

常熟市(常熟话IPA:/dʐan ʐɔʔ/,吴语拼音:Janzhoh),简称,别称虞城琴川,位于中國江苏省东南部、长三角腹地,为苏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与南通隔江相望,有“江南福地”之美称[7]。常熟为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8],在2020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五[9]。常熟还是中国国家级生态市之一,生态建设事业发展良好[10]

据元代至正年间编撰的《重修琴川志》记载,常熟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而得名;而明万历年间编撰的《皇明文献志》认为,因当地地势“原隰异壤,虽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岁得常稔”,故得名常熟[11]

另外,常熟城内因为有七条穿街过巷的河流,恰似古琴的七根琴弦,因而有“琴川”的别称[2]

常熟市下辖14个乡级行政区(8镇、6街道),另外还设立7个类似乡级单位:

碧溪街道、​东南街道、​虞山街道、​琴川街道、​莫城街道、​常福街道、​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辛庄镇、​尚湖镇、​虞山林场、​常熟经济开发区江苏常熟服装城管理委员会

常熟市,简称,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得名“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常熟地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常熟位于江苏省南部,是由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与南通市隔江相望,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西连江阴市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接壤。  常熟下辖8个镇、6个街道,总面积1276.32平方千米  ,境内地势低平、水网交织,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熟市常住人口为1677050人,占苏州市的13.16% 。

常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国家生态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为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常熟市位于中国县域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和航运中心城市的前列 。2019年以来,先后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  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2019年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县。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2020年社科院发布《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排名第4。 

2019年,常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9.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  。

2021年10月,入选“2021中国智慧城市百佳县市”榜单。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丽江古城(或称丽江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的旧城区

http://www.net4info.de/cpg/albums/userpics/Li20Jiang20Gu20Cheng201.jpg

丽江古城(或称丽江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的旧城区,1997年12月4日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于2007年获颁发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是中国銀行業的发源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為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清朝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期晋国,战国属赵国秦朝置平陶县,汉朝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改名为平遥。代晚期,总部设在平遥的票号就有二十多家,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以“匯通天下”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第一座票号“日升昌”,随后建立的票号有二十多家。

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因有六道城门,南北门为龟首尾,东西四门象征四足。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设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和72条小巷。古城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城东有城隍庙,城西有平遥县署,城左立文庙、城右立武庙,东道观西佛寺,对称布局;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72座敌楼、3000哚口。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安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

平遥古城的街道对外开放,不需要门票。但参观古城内的一些景点如平遥文庙平遥县署平遥城墙日昇昌票号,中国镖局博物馆平遥古民居博物馆等,则需要购买通票才可以参观。平遥古城内旅店餐馆,商铺鳞次。旅店全是民居式,商铺多售卖平遥特产冠云牛肉推光漆器、绣花鞋等。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世界遗产中心描述称: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遗产描述: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1997年12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旧称“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分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平遥城墙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其中南门城墙段于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余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还有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等也都被纳入世界遗产的保护范围。

平遥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平遥也被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它反映了平遥人经受苦难,渴望和平的朴素本质,人们希望在城墙的护卫下,这里是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现今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其城镇布局集中反映了五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与银行业有关的建筑格外雄伟,因为19至20世纪初期平遥是整个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商丘市,古称宋州、归德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Shang20Qiu20Gu20Cheng20.jpg

商丘市,古称宋州归德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市境东界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南邻周口市与安徽省亳州市,西接开封市,北临山东省菏泽市。地处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惠济河大沙河包河沱河浍河等流经。全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人口915.12万,市人民政府驻睢阳区。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火文化的发源地,商人商业、商文化“三商”之源。交通发达,陇海铁路京九铁路郑徐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在此交汇。   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五千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

/assets/contentimages/Su20Zhou20Cheng20.jpg

苏州古城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面积14.2平方公里,有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千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一千五百年的佛道教文化熏陶,一千年的唐代城市格局和八百年前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五百多年的盛世文明,给这座城市留下了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78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50处控制保护建筑群落,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五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三个历史风貌地区,三十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七十座古桥梁,二十二处古驳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

据文献记载,从泰伯至寿梦历十九世,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吴王诸樊徙国都至今苏州一带。又经诸樊、余祭、余昧、王僚四朝四十六年之后的周敬王六年(前514),阖闾登基。周元王三年(前473),吴国被越国所灭。约周赧王九年(前306),越国被楚国所灭,春申君黄歇被封于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三十六郡,在吴越之地置会稽郡,以吴县为郡治。东汉永建四年(129)置吴郡。三国时期孙权据吴郡十多年,开创了东吴基业。陈祯明元年(587),置吴州,吴郡隶吴州。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

隋文帝杨坚统一江南,开皇九年(589)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有姑苏山而得名。开皇十一年(591),越国公杨素以苏州地处平原,非设险之地,遂于苏州今城西南横山下另建新城,至今尚有新郭的地名,至唐武德七年(624)又将州治迁回旧城。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凭借这条黄金水道,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苏州成为东南沿海水陆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甚至还远涉重洋。

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至宋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已不胫而走。明清时期,苏州更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的崛起、太平天国的战乱、沪宁铁路的开通,苏州的地位急剧下降。辛亥革命后,废苏州府,改吴县,长洲、元和两县并入吴县。

北洋政府时期,吴县为苏常道治所。1928年由吴县城区析置苏州市,1930年又裁入吴县,至1949年5月,又由吴县城郊析置,属苏南行政区。民国期间,苏州经济停滞不前,以消费城市为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突飞猛进,文化教育再度发达,城市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

苏州建城以来,迭遭兵火,数度兴废。越灭吴,楚灭越,城池几毁。公元前514年吴都建城,公元前473年越军大破吴师,吴国灭亡,城池被毁。南朝梁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叛军三进郡城,大肆烧掠,杀人无数,三吴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一片萧条。唐末年藩镇割据,杨行密、孙儒等数次占领苏州,大肆掳掠,并放火焚烧,城池又遭劫难。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劫夺官府民居,廪库积聚,掳掠子女金帛,纵火延烧,烟焰二百里,凡五昼夜,苏州成为废墟。

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南下江南,城池悉命夷堙,民杂居城堞之上,城池又遭破坏。元末张士诚据苏,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部围城十个月,日夜以炮轰击,当张士城兵败,又纵火齐云楼,子城、大城俱毁。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总兵土国宝率兵从盘门进入,城南惨遭屠戮。

清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作战,阊门内外顿成焦土,城内外寺观名胜也遍遭摧残。朝代兴亡,兵灾人祸,然而在城池屡遭毁灭之后,后人又都屡屡重建重修,遂使古城至今巍然屹立,可见苏州坚忍不拔的城市精神。

二百五十处控制保护建筑群落,阊门、山塘、平江、拙政园、怡园五个历史街区,观前、十全街、枫桥三个历史风貌地区,三十余个旧街巷历史地段,七十座古桥梁,二十二处古驳岸,六百三十九口古井,二十二座古牌坊。这就是苏州古城。 苏州,古称吴,姑苏,平江,茂苑,吴门,东吴等,广义指苏州,狭义仅指苏州古城区

先后为春秋吴国,三国东吴(前期),元代农民政权周等政权都城。苏州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政治中心;西汉武帝时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唐代是江南唯一的雄州;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称苏州“乃红尘中第一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基本一致,这在世界上是罕见,苏州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古城内宋代有河道82公里,桥314座;清末有河道58公里,桥241座;现存河道35.28公里,桥168座,是全国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水乡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1986年,国务院批复苏州总体规划时明确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方针。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苏州古城,全市已有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街区有平江历史街区、拙政园历史街区、怡园历史街区、西中市历史街区等;传统风貌地区有盘门地区、观前地区、十全街地区等;历史地段共有45个。

平江历史街区和七里山塘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中平江历史街区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进入国家申请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获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