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历史

Yuelu Institut/Yuelu Academy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1]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Yueyang-Turm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岳阳楼是中国江南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
Yue-Staat
创始年 (传说)公元前2032年 始祖 无馀 灭亡年 公元前222年 国都 秦余望南 埤中 大越(前490年-前470年前后) 琅琊 (前470年前后-前379年) 姑苏 (前379年-前333年) 会稽 (前333年-前222年) 越国,又作戉、于越、于粤、大越,是传说中由夏后氏少康庶子无馀于会稽 (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一带建立的邦国,在商代卜辞中也有记载这个国家,从春秋晚期的勾践吞并吴国后到战国初期的无彊在位期间,越国一直是春秋战国的一方霸主,鼎盛时期人口可达100多万,疆域仅次于楚国,东达东海,西连楚国,南接百越,北邻齐鲁和泗上,领有今天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运河以东和全部苏南地区、安徽省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楚破越后越国衰微,最终在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之战后完全灭亡。
Schwert von Goujian
春秋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65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望山一号墓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春秋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Yunjin/Yun-Brokat/Yun Brocade
云锦是一种中国传统提花丝织锦缎,为南京特产。因其图案绚丽、纹饰华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锦至今有约1600年的历史。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在建康设锦署,被认为是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御用贡品。清代设有“江宁织造署”。云锦织造工艺是中国传统束综提花机中最复杂的一种,采用15世纪发明的云锦妆花环形大花楼木织机由两人配合织造。云锦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等主要品种流传至今。现在南京设有南京云锦研究所进行云锦的织作和研究。 2009年9月30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Ding mit den Lack und Wolkendesign
西汉 高25厘米,两耳间距28厘米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盛食器。旋木胎,胎厚,体形稳重,有盖。盖与鼎身作子母口扣合。盖作球面形,上三个橙色环形纽。器身口微弇,鼓腹,底略呈圜形,有一对直耳,三兽蹄形足。鼎外髹[xiū]黑漆,内髹红漆。盖面中心绘一变形龙纹,龙纹周围用朱、灰绿二色漆绘S形卷云纹、涡纹,卷云纹间隙绘有变形鸟纹,盖边沿朱漆绘宽、细弦纹各一道;器身两耳均在黑漆地上用朱漆绘勾云纹,口沿外侧在两朱色弦纹之间用朱漆绘一道竖条纹间饰小锯齿纹组成的图案9组,腹上部在宽、窄两道朱色弦纹之间朱漆绘一道菱形、水波纹组成的几何纹装饰带,腹下部亦在宽、细两道朱色弦纹之间用朱、灰绿二色漆绘几何云纹、涡纹,云纹间隙绘有变形鸟纹;足部用朱漆绘兽面纹。鼎底部朱书"二斗"两字,经实测其容量为4.3升。底部和盖内有戳印。器腹内留有明显的旋削痕迹。器底光素无纹。 令人惊奇的是当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号墓云纹漆鼎时,竟然发现此鼎内盛放有汤和莲藕片,并且浸泡在汤中二千一百多年的莲藕片仍清晰可辨。
Yungang-Grotten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石窟依山开凿,在武州河北岸东西绵延1公里,主要洞窟达51个(其中保存较好的约20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佛像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米。
Yunju-Tempel
房山云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称为西域云居禅林,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 (因山腰有云似白带绕山得名,又称石经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区75公里,原有建筑在中日战争期间已毁,仅存塔数座和藏经洞中的石经。云居寺为隋代高僧静琬所建,原有建筑依山而建,颇为壮丽。静琬大师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就在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刻经活动在随后的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房山石经就成为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