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拙政园
  zhuo1 zheng4 yuan2
  1.861 K 2 years ago 2 days ago
Zhuozheng-Garten/Garten des bescheidenen Beamten
拙政园,是中国江南一座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初为御史王献臣改佛寺以建。它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亦是江南私家花园典范,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与其它数座园林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assets/contentimages/Zhuo20Zheng20Yuan20.jpg

 
Mit über 50.000m² ist der anmutige Garten des Bescheidenen Beamten bei weitem der größte Garten Suzhous. Er gehört zu einem der berühmtesten Gärten des Landes und ist ein Erholungsgebiet für alle Sinne.

Das Areal wurde in der Tang-Dynastie (618-907) angelegt und erfuhr eine sehr wechselhafte Geschichte. Während es in der Yuan- Dynastie (1279-1368) einem Kloster angehörte, ging es 1513 in den Besitz des ehemaligen Beamten Wang Xianchen über, der nach seinem Ruhestand auf der Suche nach einer sinnvollen Beschäftigung war, daher auch der Name des Gartens. Wangs Sohn verlor den Garten jedoch bei einer Spielwette, womit für diese Miniaturwelt eine Zeit von Besitzwechseln und Teilungen anbrach. Erst 1949 wurden die Teilungen aufgehoben, der Garten restauriert und wieder für Besucher geöffnet. 1997 wurde dem Garten aufgrund seiner architektonischen Bedeutung der Status als UNESCO Welterbe verliehen.

Der heutige Komplex gleicht zwar nicht mehr haargenau dem ersten Plan, doch hat er zweifellos nicht an Schönheit verloren. Als Hauptelement wurde Wasser genutzt, das von kleinen Wäldchen, Hügeln, traditionellen Gebäuden und charakteristischen Steinformationen eingerahmt wird. In 3 verschiedenen Bereichen können Besucher auf den Spuren chinesischer Kunst und Kultur wandeln. Im Osten prägen Bambus, Pinienwäldchen und leise plätschernde Bäche das Bild, während das Zentrum von einem malerischen Teich und seiner Uferzone aus Bäumen und Pavillons geprägt ist. Der Westen hingegen beherbergt das Hauptgebäude, welches über einen prachtvollen Saal verfügt. (Quelle:http://www.chinareiseexperte.de/suzhou-garten-bescheidenen-beamten.htm)
Der Garten des bescheidenen BeamtenGarten der bescheidenen Amtsperson oder Garten des erfolglosen Politikers (chinesisch 拙政园 / 拙政園, Pinyin Zhuōzhèng yuán) ist einer der klassischen Gärten in der ostchinesischen Stadt Suzhou. Er befindet sich im Nordosten des historischen Stadtviertels im Stadtbezirk Gusu. Er wurde in der Ming-Dynastie angelegt und seitdem von verschiedenen Eigentümern immer wieder verändert. Heute enthält er 32 Pavillons und andere architektonische Objekte, von denen nur wenige etwas mit dem Original der Ming-Dynastie gemein haben. Gleichwohl gilt er als besterhaltener Garten aus der Ming-Zeit.[1] Der Garten des bescheidenen Beamten ist einer der vier Gärten, die im Jahr 1997 als Stätte Klassische Gärten von Suzhou in die Liste des UNESCO-Welterbes eingetragen wurden.[2] Bereits im Jahre 1961 wurde er zum Denkmal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erklärt.[3] Zusammen mit dem Pekinger Sommerpalast, dem Sommerpalast von Chengde und dem Garten des Verweilens zählt er zu den vier bedeutendsten Gärten Chinas.[4]
拙政园,是中国江南一座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初为御史王献臣佛寺以建。它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亦是江南私家花园典范,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与其它数座园林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 正德八年(1513年),解官回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基建造宅园,取西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后屡易其主,并几度入官,迭经兴衰分合。1860年至1863年曾属太平天国忠王府。1951年整修。 

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 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做,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游园线路:大门——兰香亭——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涵青亭——听雨轩——海棠春坞——倚虹亭——梧竹幽居——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亭——见山楼——柳荫路曲——别有洞天——波形廊——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扇亭) ——笠亭——浮翠阁——留听阁——塔影亭——卅六鸳鸯楼——宜两亭——香洲——得真亭——志清意远——静深亭(无图)——小沧浪——松风水阁(松风亭)——小飞虹——倚玉轩(南轩)——远香堂——绣绮亭——出口。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的山水园,占地62亩。

拙政园是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所建,聘著名画家文征明参与与设计,历时16年而建成。 400多年来,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完壁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up>

拙政园中的现有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西元186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主景区,面积约18。5亩,以水为中心,水面约占原占三分之一,水面广阔,景色自然,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有“远香堂”、微观楼、玉兰堂、小沧浪、小飞虹、见山楼等建筑,还有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

东园包括:

兰雪堂
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
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
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在此可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天泉亭
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又过了百来年,??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斋前有井,称“天泉”。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放眼亭

跨越湖泊上的小桥,来到一小岛,小岛上参天的古树中,有一座山亭若隐若现,这就是放眼亭,是西园的制高点,北与芙蓉榭、天泉亭成为对景。放眼亭原是归田原居中的一景,借白居易的「放眼望青山」来造就一种「临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的意境。高耸的放眼亭居于山巅,平面长方型,没有雕饰,四角圆柱支梁,上部开敞通透,下面矮墙做成坐槛。亭中悬挂「放眼亭」匾额,署”征明”二字,为现代人集字而成。拙政园东园的景点到此结束。

中园包括:

倚虹亭
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借景园外北寺塔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称之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拙政园中最有名的借景为 :从倚虹亭往西园眺望时可见到的园外北寺塔,不偏不倚,就在园中景物的正上方,非常写意。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征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绿漪亭
绿漪亭意为绿色涟漪之亭。取唐张率诗中“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句意,以色彩名亭,点出了此地风景特色:亭南瞰水池,繁藻浮水,绿波粼粼,游鱼隐于繁藻绿波间,浮起曲漪。亭北翠竹丛丛,“绿竹漪漪”;亭南芦苇摇曳。清水、绿萍、翠竹、碧桃、芦苇,满目绿色泛碧漪,别有一 番江南乡村风光。此亭又名“劝耕亭”,与乡村风光相符。

待霜亭

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岛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式驳岸,小径穿越地势较低的岛南部.北部则是陡坡,高处的深树丛中立此一亭,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亭名取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太湖洞庭东西山盛产桔,待霜降始红,此处原种洞庭桔十余株,故名。当年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就记有这一景点,现亭名“待霜”二字便取自碑记。亭外原悬有清末翁同和(hé)撰写楹联:“葛巾羽扇红尘静,紫李黄瓜村路香”。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雪香云蔚亭
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匋所书。

嘉实亭
园内种植许多枇杷树,枇杷秋天孕蕾,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蕴含四季之气,结成累累金丸。嘉实亭,既有对江南名园的赞扬,又寓意收获的喜庆。亭墙正中开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侧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腊梅,夏有芭蕉,组成一幅天然的立体图画。通过枇杷园洞门,嘉实亭与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组对景,这是造园的艺术手法之一。

听雨轩
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海棠春坞
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数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有超群绝类之美。文人墨客为之动情讴歌。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院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海棠纹样。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

玲珑馆

玲珑馆告示板上写着宋苏舜钦的诗“月光穿竹翠玲珑”。庭院有竹,青翠欲滴;馆前原有玲珑愓透的湖石峰峦,故名为玲珑馆。馆内悬有“玉壸冰”横额,取南朝宋鲍照诗“清如玉壸冰”,指环境安静、洁净。馆内的窗格及庭院铺地均为冰纹图案,与悬额相应,更显优雅。拙政园中有很多很多个馆,每个名称都不同,也都有它不同的景和不同的设计,是很讲究的。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倚玉轩

倚玉轩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兰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早船香洲隔水相望,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向南的小桥即小飞虹。轩内有题字:从北道来游,花月留题,寄闲情在二千里外;占东吴名胜,亭台依旧,话往事于三百年前。

绣绮亭

远香堂向东小山上有绣绮亭。 绣绮亭意指湖光山色烂漫如锦绣之亭。取唐杜甫诗“绮锈相辗转,琳琅愈青荧”句意。亭在黄石假山之顶,旁有姿态奇方、郁郁葱葱的百年枫杨,下有国色天香、芳艳绝美的牡丹和绿萼红苞、香清品高的芍药,北有碧波涟漪、秀色可揽的池水,景色优美如绣绮。绣绮亭行楷匾额题为晓丹晚翠意为红色的朝霞,远山的暮色。 拙政园园林中的欣赏空间除园内的建筑花木等立体面之外,大自然中变幻多端的自然景色也是构成优美的欣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云霞虹霓等。

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得真亭

“得真亭”旁植有几棵黑松,取《荀子》文意:“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贞矣。”得真亭,三面虚一面实,实面镶镜,一为补壁,二为扩大空间,三为水准虚借。亭壁有康有为手书对联:松柏有本性;金石见盟心。拙政园的黑松,象征园主对坚毅、高尚品格的崇敬。

小沧浪
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志清意远(如图)与静深亭(无图)

小沧浪西侧,连着临水而筑的明式小庭院“志清意远”。王献臣在造拙政园时建有“志清处”和“意远台”,“志清处”在小苍浪之南稍西,出于水处,有石可坐,可俯而濯,东岸称土为台,曰“意远台”,高可丈寻。临深池,登高台,这不禁使人想起古人的「临深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的名句。这小小的景点含意竟如此深远啊!决不是一般走马看花者可以体会到的。这里北边是雅洁的庭院,东北隅有一高大古枫杨,其荫足以蔽护整个院子,其下花木数株,青藤缭绕,甚有古意。小庭北向及东向的墙上,皆有漏花窗,以与院外景色相沟通。庭院小筑紧接水阁,故其南侧与小 沧浪共一个水院,推窗外望,碧水一乱,与北边小亭一水一陆适成对比。 小筑北边轩廊西端,接一座小巧半亭,亭倚高墙而设,中间为一门洞,可通小庭院西边的曲廊,此廊由北而南去,其尽头便是小沧浪南水院之界墙,廊中面东临水建有一景亭名曰“静深”,静深亭倚廊而出,亦是一半亭形制。它是南水院中唯一的建构,环境极为幽静,故取唐诗人宋之问:“深入清净里,妙断往来趣”之诗意而名之。这一景名在当年初建时已有,文征明曾为之题咏过,亭上所悬匾额即为录其诗而制作。亭内还悬有一联:“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乃明吴中名士祝枝山手书。小沧浪、志清意远和静深亭三座风景建筑的布局立基,极见匠意:水阁两边皆水,志清意远南水北庭,而小亭则是面水倚墙,虽均以水为观赏主题,但所见景色各异,加上四周游廊的曲折回绕,各式洞门的穿引,使这一幽静水院具有别处很难见到的景色,蕴含着古代文人园林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人格理想。

松风水阁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或“松风亭”),是看松听涛之处。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香洲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征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荷风四面亭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湖内莲花亭亭净植,湖岸柳枝丝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用在此处十分贴切。尤其是联中的“壁”字用得好,亭子是最为开敞的建筑物,柱间无墙,所以视线不受遮挡,倍感空透明亮,虽然无壁,然而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偎依簇拥,不是密密匝匝地围成了一道绿色的香柔之墙吗?动人的夸张和丰富的想像,使这座岛上的小亭愈发显得多姿多彩,亭亭可人。风吹墙动,绿浪翻滚,清香四溢,色、香、形俱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见山楼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柳荫路曲

柳荫路曲为亿有顶回廊,蜿蜒缦回,沿之北行,“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司空图《诗品·纤秾》)意境油然而生。 在此转向北方可以见到见山楼。 “见山楼”三面环水,楼上层收进。从楼西侧的假山盘登至架在半空的过道,直至楼上,“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春秋佳日,觞咏其间”,灵岩、天平诸山列障如屏,平远之景冲融而缥缥缈缈,可领略“山色有无中”的意境;雨天可观“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的空蒙景象,风景极佳。隔池东望,“悠然见南山”,那连绵土山,鸟语花香,南望倚玉轩、香洲,美景如画,令人洒然自适,心境一片悠然。在此“束云归砚盒;裁梦入花心”,诗兴更添。

玉兰堂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闭的幽静庭院,它处在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的交界部位,是园主会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与文征明故居中的“笔花堂”同名。这显示了当初园主王献臣与文征明之间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再则,“梦笔生花”也是古时文人对创作灵感的一种追寻。在此读书作画,实是人生的莫大享受。

别有洞天

拙政园园主想营造一个人间仙境,就造了一个”别有洞天”的过道。这个名字意思就是东边景色好,西边景色也不错,各有千秋;这头看是一个景,走过去看又是另一景。实际情形是:中部和西部原已规划为两个园林,中间以界墙分隔,合成一园后,辟此圆洞门,因是两层墙,所以洞门特别深。

西园包括:

宜两亭
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 “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岂不妙哉!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就这样,一句好诗,一段佳话,造就了一个妙亭,一道风景。

波形廊
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 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这里原来是一堵分隔中、西园的水墙,作为两园之间的分界横在那里,如何规划成景颇费踌躇。聪明的工匠借墙为廊,凌水而建,以一种绝处求生的高妙造园手法来打破这墙僵直、沉闷的局面,将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依水势作成高低起伏、弯转曲折状,使景观空间富于弹性,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由南往北,经过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突然出现大幅度转折,把它拉离园墙一段距离,使之突出于水池之上,低贴水面,左右凌空,廊顶变化如亭盖,临水处立小石栏柱两根,犹如钓台一般,在波形廊靠近倒影楼的近终点处,在其下部设一孔水洞,让廊跨越而过,使园的中、西部水系相通,廊体也拔高至最高点。若远看水廊,便似长虹卧波,气势不凡。

卅六鸳鸯馆(如图一)与十八曼陀罗花馆(如图二)
是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叫“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叫“卅六鸳鸯馆”。一座建筑同时有两个名字,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以屏风、落地罩、纱隔将一座大厅分为两部,梁架一面用扁料,一面用圆料,似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其作用是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又叫暖阁。北半部挑出于水面,由8根石柱撑住馆体架于池上。馆之中央的银杏木雕玻璃屏将大厅一隔为二。北厅(后厅)临清池,夏、秋时推窗可见荷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东汉时大将军霍光“(在)园中凿大池,植五色睡莲,养鸳鸯卅六对,望之灿若披锦”,馆名取其意,匾额为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题写。苏州自古出人才,明清时期状元人数居全国前列,洪钧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间传说中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多是因他娶了一代名妓赛金花为妾。赛金花的故事后来被人写成小说,洪钧也就更加出名了。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居处,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暧,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照射。曼陀罗花即山茶花。清代末年,张履谦建此馆时曾栽种18株名贵的山茶花,冬季百花凋零,山茶却如傲雪的腊梅嫣红斗雪,“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示着独特的美,此馆匾额是晚清苏州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所题。陆状元和洪状元在苏州话里洪、陆谐音“红、绿”这一红(洪)一绿(陆)同邑两状元为同一建筑写匾额,为厅堂增色不少。 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连续四卷的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主人在此宴友、会客、休憩,环境优雅,在厅中铺就一方红氍毹,吹笛弄箫,吟歌唱曲。陈设古色古香,书画挂屏、家具摆设配置精当。

倒影楼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的景点。楼分两层,楼下是为“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征明,沉是指沈周(石田),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征明的老师。拙政园之蜚声江南,是与大画家、大诗人文征明分不开的。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以资纪念,他将自己收藏的文征明、沉石田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俞粟庐书《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楼上原是园主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与谁同坐轩
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杜甫的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扇亭地处山麓水边,地理位置甚佳,树高而雄,石幢静立,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视,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

笠亭
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 “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摒弃了一切装饰,朴素无华。山小亭微,搭配匀称,衬以亭前山水,俨然一戴笠渔翁垂钓,悠然自得。前人曾写词赞道:“花间萝蹬一痕青,烟棱云罅危亭。笠檐蓑袂证前盟,恰对渔汀。 红隐霞边山寺,绿皱画里江城。槐衙柳桁绕珑玲,坐听啼莺。”与谁同坐轩和笠亭是两种不同的园林建筑艺术造型,也是在古典园林中较少见的象形建筑。亭、轩结合,浑然一体。

浮翠阁

笠亭山上有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做“浮翠阁”。造型高耸凌空,立面槅扇饰有精美图画。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返。扇亭、笠亭、浮翠阁,地理位置依次是临水、山中、山巅,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犹如音阶中的哆、唻、咪,一气呵成,使人陶醉在这动听的旋律里。


留听阁
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浮雕、镂雕、圆雕相结合,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接缝处不留痕迹,浑然天成,是园林飞罩不可多得的精品。从整体外形看,留听阁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厅前平台如船头。左侧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其叶、蕾、花、果皆有姿有态,观赏期特长,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叶残花,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到的美。俗话说,花无百日红,再美的鲜花最终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残花败叶的凄凉晚景让人不忍卒睹,唯独秋塘枯荷却别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名。花谢了,人已老,景犹在,情难忘,触人心境,发人幽思。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里,贾宝玉与林黛玉乘??姑苏驾娘撑动的木舫在水中游赏,黛玉看到满池荷花时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林黛玉是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姑娘,多愁善感,聪明绝顶,但又孤傲清高,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才会对李商隐这句表达冷寂清幽之美的诗句产生共鸣。这虽然是文学作品里的描述,但她所欣赏的如此富有诗意的境界也出现在拙政园的西花园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中国园林中奏出了或恢宏或欢快或喜悦的美妙乐章。

塔影亭
此亭从顶部到底座及四周窗格均为正八角图案,是园中最精致华丽的建筑物之一。在留听阁船台,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至致。狭长的纵向水系拉开了层次,隔了一定的距离,水湾的纵深感就增强了,那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真亭假塔,虚实相连,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在拙政园中,有两处景观与宝塔有关。一处是在倚虹亭看远借的园外北寺塔,还有一处便是这借水景而成的塔影亭。在中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实体,而在西花园中看到的宝塔是虚体。不论是真塔远望,还是假塔近观,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塔影亭所处的位置并不显眼,已到了花园的尽头。聪明的主人在水源将尽处筑了一个小亭,若将整个西园比作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那么塔影亭 就是最后一节音符。嘎然而止的乐曲让人觉得突兀,而此处有了塔影亭则组成了完整的乐章。更妙的是,不光有亭,还有影,就如曲终遗音余韵不绝,让人回味。

 (Quelle: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綜合訊息網www.ylj.suzhou.gov.cn)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18 years ago 2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