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廷、慰庭或慰亭,号容庵,又被称作袁宫保、袁大炮、袁老四、袁大帅,另因出身河南项城亦被称为袁项城,曾任清朝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等,曾拟任中华帝国皇帝(未正式登基),北洋政府最高领导人、北洋军创始人兼领导者[3]。
1884年,他率领清军平定朝鲜王国的甲申政变,因而开始受清政府重用并参与其中。[4]随后,他获清廷授权建立新军,同时协助于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等政策之推行。[5]他曾任清政府总理大臣等职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1911年,武昌新军联合革命党起义导致辛亥革命爆发并扩散至中国各地后,他被清朝政府再次重用以镇压革命党势力,但之后他在与革命党的谈判中威胁、利诱,驱使革命党人支持自己担任新成之民国的领导人。1912年,他让手下段祺瑞迫使宣统皇帝逊位,接手组建政府并获临时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随后正式担任大总统,成为当时中国权力地位最高的人。[6][7]他借由自己先前培养的武装势力,以及清廷遗留下的官僚系统,以专制手段成功接管清朝政权。他一度试图将中国已建成的共和国体改回世袭君主制,但遭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强烈抵抗,被迫仓促取消该体制变更的计划,并失去原先掌握的政治权力。不久后他过世,中国境内的政治势力随之陷入分裂状态。
因他意图恢复帝制等行为,中国国民党以及大多数中国学者长期对他持以相对负面的评价,但亦有研究者肯定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诸多贡献。
Yuán Shìkǎi (chinesisch 袁世凱 / 袁世凯, W.-G. Yuan Shih-k'ai oder Jüan-schi-kai, Zì 慰亭, Wèitíng, Hào 容庵, Róng'ān, auch nach seinem Geburtsort 袁项城, Yuán Xiàngchéng genannt; * 16. September 1859 in Zhangying, Bezirk Xiangcheng, Provinz Henan; † 6. Juni 1916 in Peking) war ein Militärführer und Politiker während der späten Qing-Dynastie und in der Republik China. Er war dafür bekannt, die Schwächen der Qing-Kaiser und der jungen Republik China für sein Ziel autoritärer Machtausübung durch militärische Überlegenheit auszunutz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