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sin Gioro Pǔ Yí [pʰu iː] (chinesisch 愛新覺羅·溥儀 / 爱新觉罗·溥仪 Aìxīnjuéluó Pǔ Yí; * 7. Februar 1906 nahe Peking; † 17. Oktober 1967 in Peking) entstammte der Qing-Dynastie und war von 1908 bis 1912 letzter Kaiser von China (ebenso während einer zwölftägigen Restaurationsphase 1917).
Später kollaborierte Pu Yi mit Japan, das ihn zum Kaiser des Marionettenstaates Mandschukuo machte (1932/34 bis 1945). Nach Jahren der kommunistischen Umerziehung in Gefängnissen und Lagern starb er 1967 als einfacher Bürger der Volksrepublik China.
溥仪(满语:ᡦᡠ ᡳ[5],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爱新觉罗氏,乳名午格[注 4],字曜之,号浩然[6],洋名亨利(Henry),笔名邓炯麟。其为清朝第11位君主[注 5]、满洲国第1位君主,也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因其逊位,故又称清逊帝[7]。
溥仪为道光帝的曾孙,光绪帝的侄子。其生父为醇亲王载沣,生母幼兰是晚清重臣荣禄之女。1908年11月,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在临终之际立年近3岁的溥仪为帝,兼祧同治帝和光绪帝;同年12月2日,溥仪正式即位,于翌年改元“宣统”。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逼迫下,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宣告退位。1917年7月1日,溥仪在长江巡阅使张勋等人的主导下,于北京短暂复辟。仅过12天便被迫退位。
1924年,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发动甲子政变,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前往天津寓居。期间,溥仪开始与日本方面来往。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满洲国改为帝制,溥仪成为满洲国皇帝,年号“康德”。1945年日本战败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获,作为战犯于远东羁押5年。1950年8月,溥仪被引渡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抚顺战犯管理所服刑。1959年12月,溥仪获政府特赦,先后于北京植物园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1964年,溥仪作为特别邀请人士出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溥仪因病逝世,享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