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 8. August 1902 in Bristol; † 20. Oktober 1984 in Tallahassee) war ein britischer Physiker.
Dirac war ein Mitbegründer der Quantenmechanik. 1933 wurde er mit dem Nobelpreis für Physik ausgezeichnet. Eine seiner wichtigsten Entdeckungen ist in der Dirac-Gleichung von 1928 beschrieben, in der Einsteins Spezielle Relativitätstheorie und die Quantenmechanik erstmals zusammengebracht werden konnten. Damit legte er auch die Grundlagen für den späteren Nachweis von Antimaterie.
狄拉克(Paul Adrie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因狄拉克方程获得1933年诺贝尔奖。 狄拉克出生於英格兰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在布里斯托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和数学两个学位之後,於1926年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描述相对论性费米粒子的量子力学方程(狄拉克方程),给出反粒子解;预言磁单极;费米—狄拉克统计。另外在量子场论尤其是量 子电动力学方面也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在引力论和引力量子化方面也有杰出的工作。 他一生著作不少.他的《量子力学原理》,一直是该领域的权威性经典名著,甚至有人称之为「量子力学的圣经」。
保罗·阿德里安·莫里斯·狄拉克[注 1],OM,FRS(英语: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又译狄喇克,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曾经主持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并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十四个年头。
狄拉克在物理学上有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统合了维尔纳·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埃尔温·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发展出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数学架构。他给出的狄拉克方程可以描述费米子的物理行为,解释了粒子的自旋,并且首先预测了反粒子的存在。而他在路径积分和二次量子化也扮演了的先驱者的角色,为后来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外,他将拓扑的概念引入物理学,提出了磁单极的理论。
1933年,因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里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狄拉克和薛定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是当时史上最年轻获奖的理论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