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歌《太湖美》是江苏省无锡市市歌,由任红举作词,龙飞作曲,创作于1978年。

歌曲《回娘家》,原名《小媳妇回娘家》,由孙仪作词,翁清溪(汤尼)作曲,原唱邓丽君

《走过咖啡屋》是由牧莎(庄奴笔名)作词,林子渊作曲,千百惠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同名专辑《走过咖啡屋》中。

1998《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是任贤齐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阿牛作词、作曲,许华强编曲。

 

歌曲《一晃就老了》是秋裤大叔于2017年09月20日发行的EP单曲。作词:高羽, 作曲:陈伟, 编曲:孙侠。

 

《星星的约会》是小虎队演唱的歌曲,发行于1992年1月1日,收录于《Best Dance Remix》专辑中。

 

李双江演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是由郑南填词,刘长安谱曲,游国平首唱的歌曲,李双江于1973年演唱的版本收录于《战地新歌》第二辑。

 

民国时期歌曲,《夜上海》是由范烟桥作词,陈歌辛作曲,周璇演唱的歌曲,作为电影《长相思》的插曲于1947年1月7日发行。

 

《说句心里话》是由石顺义作词,士心作曲,阎维文演唱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89年,后收录在阎维文于1990年3月15日发行的专辑《克拉玛依之歌》中。

《米店》是张玮玮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民谣歌曲。

 

三月的烟雨飘摇的南方

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

你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命运

在寻找你自己的香

窗外的人们匆匆忙忙

把眼光丢在潮湿的路上

你的舞步划过空空的房间

时光就变成了烟

爱人 你可感到明天已经来临

码头上停着我们的船

我会洗干净头发爬上桅杆

撑起我们葡萄枝嫩叶般的家

三月的烟雨飘摇的南方

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

你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命运

在寻找你自己的香

窗外的人们匆匆忙忙

把眼光丢在潮湿的路上

你的舞步划过空空的房间

时光就变成了烟

爱人 你可感到明天已经来临

码头上停着我们的船

我会洗干净头发爬上桅杆

撑起我们葡萄枝嫩叶般的家

《水手》是由郑智化作词、作曲,陈志远编曲,郑智化演唱的歌曲,收录于郑智化1992年4月20日发行的专辑《私房歌》中。

 

《心会跟爱一起走》是歌手郭峰在90年代初期的作品,和陈洁仪合唱。由郭峰本人作曲,在当年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是从《让世界充满爱》之后的又一成功作品。

 

哈萨克族民歌 崔岩光演唱《玛依拉》是一首哈萨克族的民歌,由王洛宾采集改编而成。新疆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它的民歌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风味。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人群里 敞着一扇门

我迷朦的眼睛里长存

初见你蓝色清晨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多幸运 我有个我们

这悠长命运中的晨昏

常让我 望远方出神

灰树叶飘转在池塘

看飞机轰的一声去远乡

光阴的长廊 脚步声叫嚷

灯一亮 无人的空荡

晚风中闪过 几帧从前啊

飞驰中旋转 已不见了吗

远光中走来 你一身晴朗

身旁那么多人 可世界不声 不响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多幸运 我有个我们

这悠长命运中的晨昏

常让我 望远方出神

灰树叶飘转在池塘

看飞机轰的一声去远乡

光阴的长廊 脚步声叫嚷

灯一亮 无人的空荡

晚风中闪过 几帧从前啊

飞驰中旋转 已不见了吗

远光中走来 你一身晴朗

身旁那么多人 可世界不声 不响

笑声中浮过 几张旧模样

留在梦田里 永远不散场

暖光中醒来 好多话要讲

世界那么多人 可是它不声 不响

这世界有那么个人

活在我 飞扬的青春

在泪水里浸湿过的长吻

常让我 想啊想出神

 

《迟来的春天》是由因幡晃作曲,卢东尼编曲,谭咏麟演唱的一首歌曲。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由秦志钰等填词,吕远、唐诃作曲,于淑珍演唱的歌曲,是电影《甜蜜的事业》的主题曲。该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又名《都达尔和玛丽亚》戴玉强演唱

《烟斗随笔》是日本音乐家、散文家团伊玖磨在《朝日画报》专栏连载36年之作,在日本家喻户晓,体现了日本社会的变迁。作者对于中国有着深深的情愫,1997年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有过60余次访华经历。其作品内容包罗万象,贴近生活,所记录的都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从历史到社会,从亲情到人情,平适而不失温度,融合多种中国元素,让中国读者倍感

父亲伊玖磨与《烟斗随笔》

〔日〕团纪彦

十分感谢商务印书馆在父亲伊玖磨逝世20周年之际重版《烟斗随笔》中文版。

父亲深爱中国,自1966年访问中国67次之多,因此16年前父亲的《烟斗随笔》翻译本首先在中国问世,倍感欣慰;而这次由在中国出版业首屈一指、历史悠久的商务印书馆再版《烟斗随笔》,并新增20篇随笔译文,尤感心悦。借此机会,我将先前两版撰写的中文版序合二为一与中国读者分享。

(一)

《烟斗随笔》在朝日新闻社发行的《朝日画报》上连载了36年。每周快到截稿的时间,父亲都会习惯性地在自家书斋、八丈岛的工作室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把一篇又一篇的原稿送到出版社。我在家里目睹着父亲的创作活动,他不是在创作音乐,就是在执笔《烟斗随笔》,这样说也不过分。随笔这一文学领域,即像镜子一样透视出日常看到的种种事象,在这个过程中承载信息,并追求镜子作为自己眼睛的实质。对于作者来说,《烟斗随笔》这个随笔集恰恰是无数镜子的层积,它们透视出一个个“现在”的时间。

文学的世界与音乐一样,也是将精神活动中的各种思想反映到“音”或“文字”媒体中的工作,而两者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它们被接受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追求在其彼岸看到的普遍性上,一定有着共性。我认为,与其说父亲脚踩音乐和文学的两只船,不如说它们同属于一个完全融为一体的世界。

2001年5月17日,父亲在访问苏州期间病逝。记得2000年秋,长年发表父亲文章的《朝日画报》决定停刊。“还是我活得长”,父亲当时一副奇妙的表情,既悲伤又得意。许多人都劝过他,也有在报刊上继续连载的建议,但是他推托“非《朝日画报》不写”,都一一回绝了。也许父亲从这时就预感到自己的死期。他吟诵自己喜欢的“大寺香袅袅,升空化雨云”这首平安时代的和歌,不是也把自己的终结与《烟斗随笔》的封笔联系在一起了吗?

(二)

1956年我出生的家坐落在神奈川县叶山的一色,与海岸只隔一条国道,依山而建。这幢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日西合璧,很别致,外观是传统的日本农家的茅屋顶,内部却是洋式风格,反映了主人我的外公所好,院子里种的是异国情调的龙舌兰、蒲苇、加那利椰树。我对父亲的记忆是从这个家开始的。时常传来的钢琴声;父亲从附近海岸钓来的黑鲷鱼,和玄关挂的鱼篓、捞网、长筒靴等渔具;从沙滩捡来的贝壳、磨圆了角的玻璃碎片;我们一起在后山发现贝化石的情景等等。这些记忆的碎片经过50多年岁月的磨砺,孰先孰后已经模糊不清。后来我隐约得知:这个时期父亲和母亲从东京老家只带了一架钢琴搬到叶山这个家,也许是母亲的左翼家庭环境在当时的风潮下难以被周围接纳的理由吧。

总之,父亲这个时期好像在创作“夕鹤”、交响曲“丝绸之路”等。记忆中我不知道父亲在创作,一直以为他是成天待在家里、喜欢钓鱼的人。

不久,我上了当地的小学,发现这所小学的校歌是父亲作的曲。每周一到了上早会齐唱校歌时间,所有人都向我投来奇异的目光。上音乐课时,老师的神情也有点别扭。我才意识到父亲已经是相当有名的作曲家了。

现在包括这首校歌在内,我认为都是自己真心喜爱的,但当时却因逆反心理渐渐开始讨厌音乐了。音乐以外的成绩也不见得好,与同学又不合群,放学回家路上开始一个人到山野与蛇呀青蛙嬉戏。

今天不难想象,父亲也是孑然一身在作曲,基本上是面对孤独的人,他与同仁结伴集体行动的情况不多,所以对我的少年期似乎产生了共鸣。孤独的父子俩经常一块儿玩,下海或者上山,找些稀罕的动物或蛇。《烟斗随笔》也是从讲述父亲这些日常琐事和对它的思索开始的。我和母亲时而也出现在父亲笔下,我们对其中的对话经常联合向父亲提出抗议:“我没那么说啊”。当然大意是对的,所以谈不上是“严重抗议”。而父亲每次都面带“顽童”常见的笑,让我和母亲摸不着头脑。本来说好在《朝日画报》一年半载的连载,也持续了整整36年,直至父亲去世前一年这家豪华版的周刊杂志停刊。

对父亲工作场面的记忆,除了作曲时的钢琴声之外,又加上了他在书房为每周五截稿的《烟斗随笔》执笔的形象。印象深的是父亲常说:“音乐是我的看家本事,周围再吵再闹也无妨作曲,但是《烟斗随笔》却要静下心来写”。我想,也许父亲要通过《烟斗随笔》聆听与音乐不同的“心灵之声”吧。

到了父亲晚年,“心灵之声”化作对日本部分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愤怒,也指向了对亚洲同朋各国没心没肺的日本政治导向,并日臻强烈。

我的家似乎原本就与中国、朝鲜渊源甚深。“团”姓在日本极为少见。我们经常和父亲谈论起祖先的由来。团家祖先是12世纪从宋朝来到日本的,此事在北九州宗像市的祖先墓碑上信而有证。祖先的故里在博多,从地理上看也与中国、朝鲜近在咫尺。据说我的曾祖父很小就被过继给了团家,其后明治维新时乘上“亚米利加号”被送到美国。抵达波士顿后,曾祖父进了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矿山学,回国后从事筑丰煤矿的开发。由于国营煤矿整体国转非,曾祖父连同矿山一起被卖给了三井财阀。后来由于作为技术人员业绩斐然受到高度评价,曾祖父被推举为三井财阀的掌门人。晚年他对日本侵略满洲深感忧虑,出任接待由国际联盟派来的李顿调查团的陪同团团长,同时要承受来自军方企图对日本侵华行为正当化的压力。曾祖父拒绝了军部的要求,在调查团尚未离开日本时遭到与日本军部沆瀣一气的右翼恐怖组织“血盟团”枪杀,于1932年倒在三井银行本部前。第二天日本便发动了对上海的空袭。父亲在7岁时,疼爱自己的祖父被暗杀了,促使他伴随家境衰微萌生走音乐之路的志向。

因为外公在一家船运公司工作的关系,母亲和大舅、外婆也都住在中国。母亲生在上海,长在香港。大舅因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的苦难,加上对日本军部猖獗不满加入了日本共产党。舅公也曾在茨城领导过农民运动,所以大舅和舅公是一起投身到运动中的,但由于当时日共受苏联的影响,他们被德田球一委员长以“激进派”罪名除名。没落遗属的父亲,和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被异化的左翼家庭的母亲,一时间得不到周围的认同,我反而得以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叶山长大。儿时父母很少提及这些事,然而两人对中国情感之深之强烈是毋庸置疑的。

彻底研读了西方音乐的基础和技法后,父亲在日本战败后作为新时代作曲家登上乐坛。但其后与当初一起成立的三人会成员——芥川也寸志、黛敏郎也分道扬镳了,因为芥川与日共打得火热,而黛敏郎表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日本音乐评论也附庸盛极一时的现代音乐,与其扞格不入的父亲愈显孤立。这样的境遇,驱迫父亲向大河奔流的中国文明中寻觅音乐渊源——不受西方音乐和邦乐和现代音乐等狭隘分类束缚的音乐源流。

67次访华,让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宏伟历史的变迁,并有幸结识了李德伦先生、吴祖强先生等众多知己挚友。

我虽然走上与音乐另路的建筑设计,但每个周末从东大的宿舍回家必和父亲纵谈,音乐和建筑自不待言,无数次地谈到历史,特别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的话题。晚年的父亲常说“自己的故乡在东亚的大海和蓝天”,一定是他对自己寻根的遐想,更是他对敬爱的中国和中国朋友们的真情袒露。我认为,这也是他对音乐与文学超越民族与国界连接人们的心灵、具有普遍意义的期冀。

 


  作者:团伊玖磨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由陈焕昌填词谱曲,钟镇涛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钟镇涛1989年2月发行的专辑《诗人与情人》中。

 

01 甜蜜蜜 02 千言萬語 03 你怎麼說 04 何日君再來 05 月亮代表我的心 06 我只在乎你 07 我怎能離開你 08 但願人長久 09 愛人 10 四個願望 11 再見我的愛人 12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13 又見炊煙 14 償還 15 海韻 16 南海姑娘 17 淚的小雨 18 夜來香 19 小城故事 20 獨上西樓 21 舊夢何處尋 22 世界多美麗 23 水漣漪 24 無情荒地有情天 25 情人的關懷 26 小雨多美麗 27 絲絲小雨 28 假如我是真的 29 我和你 30 雲深情也深

《蜗牛》是周杰伦作词、作曲、演唱的一首歌曲。

歌手海生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发行于2015年。

 

歌曲原唱: 胡松华、杜丽华 谱曲: 罗宗贤、葛炎 《马铃儿响来玉鸟唱》是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音乐故事片《阿诗玛》中的插曲。

《南屏晚钟》是一首国语歌曲,由王福龄作曲,陈蝶衣(以笔名方达)填词,由香港歌手崔萍于1960年原唱并唱红,后来罗文,凤飞飞,徐小凤,费玉清、蔡幸娟与蔡琴等都唱过此歌。

 

《少年壮志不言愁》,由林汝为作词,雷蕾作曲,刘欢演唱。是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被人们广为传唱的一首经典老歌。

《红尘情歌》由潘龙江作词作曲,由郑源和蒋姗倍对唱,属于闽南风格的流行歌曲。

高适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译文及注释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译文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霜鬓:白色的鬓发。
明朝(zhāo):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