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channels
《我们的田野》是一首少儿合唱歌曲,是组歌《夏日旅行歌》中的第三首。管桦便提笔创作,然后由组里对词作有兴趣的作曲家谱曲。在该曲中,词曲作者希望通过少年儿童的独特视角描绘祖国的秀美山川,让孩子们尽情倾诉自己的心声,以此唤起少年儿童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 。

Catalog
1 year ago
歌曲原唱:温奕心 作词:宋普照 谱曲:张博文 编曲:李师珏

Catalog
2 months ago
《日不落》是台湾歌手蔡依林的一首歌曲。该歌曲改编自BWO的《Sunshine in the Rain》,原曲由Alexander Bard和Anders Hansson共同创作,之后由崔惟楷重新填词,并由林迈可制作。

Catalog
3 months ago 3 months ago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师从20世纪3位指挥大师明希、卡拉扬、伯恩斯坦,是闯入西方古典乐坛少有的东方面孔,以激动的指挥方式闻名。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师从20世纪3位指挥大师明希、卡拉扬、伯恩斯坦,是闯入西方古典乐坛少有的东方面孔,以激动的指挥方式闻名。

1935年,小泽征尔出生于中国沈阳,“非常不可思议,我出生在中国沈阳,有时我认为自己是半个中国人。”他说。

Seiji Ozawa ©Michiharu Okubo

当然,中国民众对小泽征尔的亲切感,不仅源于他生于沈阳、长于北京所结下的缘分,还因为他对中国深厚的感情。

1976年至今,小泽征尔是来访中国次数最多、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外国指挥家。

斯人已逝,记忆永存。

1935年9月1日,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出生。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简洁明快、热情洋溢,富有艺术感染力。他是第一位活跃在欧美乐坛并获得广泛声誉的亚洲指挥家;他曾凭借指挥歌剧录音作品获得美国格莱美大奖;他与指挥家祖宾·梅塔和朱辉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

近几年,因为健康状况小泽征尔不得不居家休养,很久没有登台演出。但在古典乐和歌剧界,他的存在是一种传奇。

勇攀音乐巅峰

小泽的童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小泽的家庭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来到了中国。当时,他的父亲小泽开作是名牙科医生。“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他们全家便搬到了沈阳。1935年,小泽出生在中国沈阳。小泽出生第二年,他们便举家迁到了北京,一直居住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他们全家才回到日本东京。

小泽学音乐起步比较晚,并不是所谓“音乐精英”。5岁时,母亲送了他一个手风琴作为圣诞礼物,小泽才第一次接触音乐。而开始学钢琴,则是在他10岁的时候。1941年,小泽举家回到日本,定居在东京郊外的立川。当时家里没有钢琴,后来亲戚转让给他一架钢琴,哥哥们花了3天时间,用两轮推车将钢琴从横滨运到立川。

Seiji Ozawa ©Michiharu Okubo

为什么从学钢琴转为学指挥?儿时的小泽身体瘦弱,常常患病,所以脸上很少有笑容,为此,少年时期的小泽打了两年英式橄榄球。据他回忆:“我们踢得很较劲。有一次,把一位同学的耳朵都扯掉了,血流不止。于是我们就暂停比赛,一起在大雨中帮他找耳朵。到现在他的一只耳朵还比另一只小。哈哈哈……”而小泽自己也在球赛中折断过两根手指,所以断了做钢琴家的想法,专心学指挥。

1952年,小泽进入杰出音乐教育家和大提琴演奏家斋藤秀雄参与开办的桐朋学园音乐系。几年后,小泽以优异的成绩从桐朋学园毕业,这时,他已经是一位颇具才华的青年指挥家了。但是,拥有更高志向的小泽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希望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加深学习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斋藤的指挥课上结识的指挥家兼作曲家山本直纯得知小泽的想法时,鼓励他说:“如果有一座音乐金字塔的话,我做的是拓展底座的工作,你去欧洲攀登顶点吧。”

行动力极强的小泽,二十多岁就乘上装载摩托车的货轮只身远赴法国学习音乐。当时,小泽一贫如洗,经常要为第二天的饭食发愁。他曾因为没钱回家而患上了严重的思乡病,精神抑郁,又持续发着低烧,医生给他开的药方是到诺曼底修道院呆上3个月。那里静得怕人,又冷得要命,让小泽终于认识到世俗世界的可爱和温暖,对生活和音乐又焕发起热情。1959年,小泽参加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一举夺冠,一夜之间成了当时欧洲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至此,小泽走上了自己的艺术腾飞之路。

活跃在世界舞台

1960年,经乐坛大师、比赛评委之一的查理·明希推荐,小泽参加了波士顿交响乐团每年夏天在美国麻省举办的坦格尔伍德乐展。以此为契机,1961年,小泽被选拔出任了伯恩斯坦率领的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而且还在卡拉扬的弟子选拔赛中胜出。小泽有幸在20世纪下半叶受到指挥界两位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和伯恩斯坦的熏陶。拥有这种经历的小泽,可谓是古典乐界的传奇。

但学成归国的小泽却遭到了日本交响乐团成员的抵制。经历过这段不愉快经历之后,小泽放弃日本,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从1973年开始担任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后,小泽跻身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家行列。在波士顿近30年的指挥生涯中小泽创造了古典乐坛的奇迹,使乐团成为国际上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

出生在沈阳的小泽曾多次访问中国,有很强的中国情结。在母亲去世后,小泽选择将其一部分骨灰埋在北京胡同的院子里,那是他儿时的家。小泽曾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用中文说“新年好”向全世界问候;也曾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在人民大会堂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过音乐会;他创建的“小泽征尔音乐塾”曾在中国招生,将他们带到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Seiji Ozawa ©Michiharu Okubo

在沈阳与辽宁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时,小泽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和耐心。当时第一遍排练还没结束,小泽就决定对沈阳交响乐团成员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这绝不是大师级指挥家该做的事,小泽则说他想送给沈阳市人民一台满意的交响乐。每天训练6个钟头,疲劳过度的小泽先是蹲在地板上指挥,后来干脆就跪在地板上指挥。遇到因难以过关而生出放弃念头的小提琴手,他也没发火,只是一次次地请她再来一遍。当第一小提琴手过关时,小泽大口喘息接过毛巾笑着说:“你们都行,谁也没有理由泄气……”

获得过众多荣誉的小泽并不是天才,他的成功靠的是努力,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日本作曲家武满彻曾经在小泽寓所住过一段时间,目睹过大师的勤奋,他说:“每天清晨4点钟,小泽屋里就亮起灯,他开始读总谱。真没想到,他是如此用功。”

(Quelle: 易网,略有删节)

 

 

Catalog
2 months ago
《酒歌》,是一首胡松华演唱的西藏民歌,又名《高唱酒歌》、《吉祥酒歌》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消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歌曲《一晃就老了》是秋裤大叔于2017年09月20日发行的EP单曲。作词:高羽, 作曲:陈伟, 编曲:孙侠。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注释】
守岁:旧时民间于除夕之夜,一家团坐,饮酒笑乐,通夜不眠,称为“守岁”。

【译文】
长期以来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
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
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
作者现在是四处漂泊随行处且行乐,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也不见。

【赏析】
  这年的除夕,孟浩然就是在乐成张少府(子容)的官邸度过的。孟浩然与张子容,既有同乡之谊,又是通家之好,更加两人年青时曾同隐鹿门山,晨夕相处,亲密无间,此次孟浩然专程远道来访,张子容当然热情接待。除夕之夜,张子容的官邸,灯火辉煌,画烛高烧,筵备珍馐,酒斟柏叶。他们一边品尝着新酿的柏叶酒,一边畅叙着别后离情,当时内心的快乐,是难以言喻的。席间还有卢氏歌女演唱《梅花》古曲,她的婉转歌喉,更增添了两位诗人的兴会。
  中反应出一些流传已久的习俗,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与张少府的深情厚谊。

《海阔天空》是香港摇滚乐队Beyond的歌曲之一,于1993年创作,收录于《乐与怒》大碟,作曲、作词及主音均为乐队主唱黄家驹。

《烟斗随笔》是日本音乐家、散文家团伊玖磨在《朝日画报》专栏连载36年之作,在日本家喻户晓,体现了日本社会的变迁。作者对于中国有着深深的情愫,1997年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有过60余次访华经历。其作品内容包罗万象,贴近生活,所记录的都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从历史到社会,从亲情到人情,平适而不失温度,融合多种中国元素,让中国读者倍感

父亲伊玖磨与《烟斗随笔》

〔日〕团纪彦

十分感谢商务印书馆在父亲伊玖磨逝世20周年之际重版《烟斗随笔》中文版。

父亲深爱中国,自1966年访问中国67次之多,因此16年前父亲的《烟斗随笔》翻译本首先在中国问世,倍感欣慰;而这次由在中国出版业首屈一指、历史悠久的商务印书馆再版《烟斗随笔》,并新增20篇随笔译文,尤感心悦。借此机会,我将先前两版撰写的中文版序合二为一与中国读者分享。

(一)

《烟斗随笔》在朝日新闻社发行的《朝日画报》上连载了36年。每周快到截稿的时间,父亲都会习惯性地在自家书斋、八丈岛的工作室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把一篇又一篇的原稿送到出版社。我在家里目睹着父亲的创作活动,他不是在创作音乐,就是在执笔《烟斗随笔》,这样说也不过分。随笔这一文学领域,即像镜子一样透视出日常看到的种种事象,在这个过程中承载信息,并追求镜子作为自己眼睛的实质。对于作者来说,《烟斗随笔》这个随笔集恰恰是无数镜子的层积,它们透视出一个个“现在”的时间。

文学的世界与音乐一样,也是将精神活动中的各种思想反映到“音”或“文字”媒体中的工作,而两者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它们被接受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追求在其彼岸看到的普遍性上,一定有着共性。我认为,与其说父亲脚踩音乐和文学的两只船,不如说它们同属于一个完全融为一体的世界。

2001年5月17日,父亲在访问苏州期间病逝。记得2000年秋,长年发表父亲文章的《朝日画报》决定停刊。“还是我活得长”,父亲当时一副奇妙的表情,既悲伤又得意。许多人都劝过他,也有在报刊上继续连载的建议,但是他推托“非《朝日画报》不写”,都一一回绝了。也许父亲从这时就预感到自己的死期。他吟诵自己喜欢的“大寺香袅袅,升空化雨云”这首平安时代的和歌,不是也把自己的终结与《烟斗随笔》的封笔联系在一起了吗?

(二)

1956年我出生的家坐落在神奈川县叶山的一色,与海岸只隔一条国道,依山而建。这幢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日西合璧,很别致,外观是传统的日本农家的茅屋顶,内部却是洋式风格,反映了主人我的外公所好,院子里种的是异国情调的龙舌兰、蒲苇、加那利椰树。我对父亲的记忆是从这个家开始的。时常传来的钢琴声;父亲从附近海岸钓来的黑鲷鱼,和玄关挂的鱼篓、捞网、长筒靴等渔具;从沙滩捡来的贝壳、磨圆了角的玻璃碎片;我们一起在后山发现贝化石的情景等等。这些记忆的碎片经过50多年岁月的磨砺,孰先孰后已经模糊不清。后来我隐约得知:这个时期父亲和母亲从东京老家只带了一架钢琴搬到叶山这个家,也许是母亲的左翼家庭环境在当时的风潮下难以被周围接纳的理由吧。

总之,父亲这个时期好像在创作“夕鹤”、交响曲“丝绸之路”等。记忆中我不知道父亲在创作,一直以为他是成天待在家里、喜欢钓鱼的人。

不久,我上了当地的小学,发现这所小学的校歌是父亲作的曲。每周一到了上早会齐唱校歌时间,所有人都向我投来奇异的目光。上音乐课时,老师的神情也有点别扭。我才意识到父亲已经是相当有名的作曲家了。

现在包括这首校歌在内,我认为都是自己真心喜爱的,但当时却因逆反心理渐渐开始讨厌音乐了。音乐以外的成绩也不见得好,与同学又不合群,放学回家路上开始一个人到山野与蛇呀青蛙嬉戏。

今天不难想象,父亲也是孑然一身在作曲,基本上是面对孤独的人,他与同仁结伴集体行动的情况不多,所以对我的少年期似乎产生了共鸣。孤独的父子俩经常一块儿玩,下海或者上山,找些稀罕的动物或蛇。《烟斗随笔》也是从讲述父亲这些日常琐事和对它的思索开始的。我和母亲时而也出现在父亲笔下,我们对其中的对话经常联合向父亲提出抗议:“我没那么说啊”。当然大意是对的,所以谈不上是“严重抗议”。而父亲每次都面带“顽童”常见的笑,让我和母亲摸不着头脑。本来说好在《朝日画报》一年半载的连载,也持续了整整36年,直至父亲去世前一年这家豪华版的周刊杂志停刊。

对父亲工作场面的记忆,除了作曲时的钢琴声之外,又加上了他在书房为每周五截稿的《烟斗随笔》执笔的形象。印象深的是父亲常说:“音乐是我的看家本事,周围再吵再闹也无妨作曲,但是《烟斗随笔》却要静下心来写”。我想,也许父亲要通过《烟斗随笔》聆听与音乐不同的“心灵之声”吧。

到了父亲晚年,“心灵之声”化作对日本部分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愤怒,也指向了对亚洲同朋各国没心没肺的日本政治导向,并日臻强烈。

我的家似乎原本就与中国、朝鲜渊源甚深。“团”姓在日本极为少见。我们经常和父亲谈论起祖先的由来。团家祖先是12世纪从宋朝来到日本的,此事在北九州宗像市的祖先墓碑上信而有证。祖先的故里在博多,从地理上看也与中国、朝鲜近在咫尺。据说我的曾祖父很小就被过继给了团家,其后明治维新时乘上“亚米利加号”被送到美国。抵达波士顿后,曾祖父进了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矿山学,回国后从事筑丰煤矿的开发。由于国营煤矿整体国转非,曾祖父连同矿山一起被卖给了三井财阀。后来由于作为技术人员业绩斐然受到高度评价,曾祖父被推举为三井财阀的掌门人。晚年他对日本侵略满洲深感忧虑,出任接待由国际联盟派来的李顿调查团的陪同团团长,同时要承受来自军方企图对日本侵华行为正当化的压力。曾祖父拒绝了军部的要求,在调查团尚未离开日本时遭到与日本军部沆瀣一气的右翼恐怖组织“血盟团”枪杀,于1932年倒在三井银行本部前。第二天日本便发动了对上海的空袭。父亲在7岁时,疼爱自己的祖父被暗杀了,促使他伴随家境衰微萌生走音乐之路的志向。

因为外公在一家船运公司工作的关系,母亲和大舅、外婆也都住在中国。母亲生在上海,长在香港。大舅因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的苦难,加上对日本军部猖獗不满加入了日本共产党。舅公也曾在茨城领导过农民运动,所以大舅和舅公是一起投身到运动中的,但由于当时日共受苏联的影响,他们被德田球一委员长以“激进派”罪名除名。没落遗属的父亲,和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被异化的左翼家庭的母亲,一时间得不到周围的认同,我反而得以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叶山长大。儿时父母很少提及这些事,然而两人对中国情感之深之强烈是毋庸置疑的。

彻底研读了西方音乐的基础和技法后,父亲在日本战败后作为新时代作曲家登上乐坛。但其后与当初一起成立的三人会成员——芥川也寸志、黛敏郎也分道扬镳了,因为芥川与日共打得火热,而黛敏郎表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日本音乐评论也附庸盛极一时的现代音乐,与其扞格不入的父亲愈显孤立。这样的境遇,驱迫父亲向大河奔流的中国文明中寻觅音乐渊源——不受西方音乐和邦乐和现代音乐等狭隘分类束缚的音乐源流。

67次访华,让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宏伟历史的变迁,并有幸结识了李德伦先生、吴祖强先生等众多知己挚友。

我虽然走上与音乐另路的建筑设计,但每个周末从东大的宿舍回家必和父亲纵谈,音乐和建筑自不待言,无数次地谈到历史,特别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的话题。晚年的父亲常说“自己的故乡在东亚的大海和蓝天”,一定是他对自己寻根的遐想,更是他对敬爱的中国和中国朋友们的真情袒露。我认为,这也是他对音乐与文学超越民族与国界连接人们的心灵、具有普遍意义的期冀。

 


  作者:团伊玖磨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笑看风云》是1995年由黄霑作词、徐嘉良作曲, 郑少秋演唱的一首歌。

《潇洒走一回》是叶蒨文1991年专辑《潇洒走一回》的主打歌曲,陈乐融,王蕙玲填词,陈大力,陈秀男谱曲。

Catalog
2 months ago
《晴天》是周杰伦作词、作曲、编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在周杰伦2003年7月31日发行的专辑《叶惠美》中。 2003年,该曲获得“第十届全球华语音乐榜”港台地区最佳歌曲奖。2005年,获得“第四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年度最受欢迎金曲奖。

李双江演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是由郑南填词,刘长安谱曲,游国平首唱的歌曲,李双江于1973年演唱的版本收录于《战地新歌》第二辑。

 

《你,好不好?》是周兴哲、吴易纬作词,周兴哲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于2016年5月20日发行

 

Catalog
1 year ago

01. 欢乐年年 02. 新春颂献 03. 迎春花 04. 拜年 05. 花市 06. 满园春色 07. 祝福 08. 祝寿曲 09. 祝婚曲 10. 欢呼春天 11. 庆洞房 12. 新春行大运

苏州评弹学校

 

Catalog
2 years ago
Franz Joseph Haydn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由小柯作词、作曲。 歌曲原唱杨宗纬、叶蓓、小柯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你记得吗

女:好像那是一个春天 我刚发芽

男:我走过

女:没有回头

男:我记得

女:我快忘了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你记得吗

女:记得那是一个夏天 盛开如花

男:我唱歌

女:没有对我

男:但我记得

女:可我快忘了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你记得吗

女:好像那是一个秋天 夕阳西下

男:你美得让我不敢和你说话

女:你经过我时风起浮动

合:我的发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你记得吗

女:记得那是一个冬天 漫天雪花

男:我走过

女:没有回头

男:我记得

女:我快忘了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你记得吗

女:那时你还是个孩子 我在窗棂下

男:我猜着你的名字刻在了墙上

女:我画了你的模样对着弯月亮

男: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你记得吗

女:当我们来到今生 各自天涯

男:天涯相望今生面对谁曾想

女:还能相遇一切就像

合:梦一样

我们好像在哪见过

 

《至少还有你》是林忆莲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林夕作词,Davy Chan(陈匡荣)作曲,Jim Ling、刘志远共同编曲,李振权担任制作人。

Catalog
1 year ago
盛小云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出身评弹世家,师承蒋云仙先生,擅说《啼笑因缘》《游龙传》《白罗山》等长篇;代表作有中篇弹词《大脚皇后》《雷雨》《绣神》和弹词开篇《莺莺拜月》《垓下歌》《姑苏水巷》《蘩漪悲歌》《枫桥夜泊》等。

《月亮代表我的心》是由孙仪作词,翁清溪作曲,陈芬兰首唱的歌曲,收录于陈芬兰1972年12月1日发行的专辑《梦乡》中 。1977年,邓丽君翻唱该曲,收录于香港宝丽金1977年发行的专辑《香港之恋》中 。

 

Catalog
1 year ago
歌曲《回娘家》,原名《小媳妇回娘家》,由孙仪作词,翁清溪(汤尼)作曲,原唱邓丽君

徐悲鸿大师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他一生在国内交友甚广,与外国友人也有很多交往并留下文字记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关他与日本人的交往的文字记述则很少。 笔者在本文中介绍徐悲鸿与四位日本艺术家的交往,并着重介绍徐悲鸿与中村不折的交往,这一交往对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影响。作者 (日)松谷省三 编译 刘幸宇 (神户学院大学)

徐悲鸿大师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他一生在国内交友甚广,与外国友人也有很多交往并留下文字记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关他与日本人的交往的文字记述则很少。 笔者在本文中介绍徐悲鸿与四位日本艺术家的交往,并着重介绍徐悲鸿与中村不折的交往,这一交往对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产生了影响。他在晚年与尾崎清次的通信体现了大师对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殷切期盼。有关徐悲鸿与矢崎千代二、赤松俊子的交往记述,系笔者首次在中国发表。 作者 (日)松谷省三 编译 刘幸宇 (神户学院大学)

1917年初, 徐悲鸿准备去欧洲法国学习西画,但由于欧洲战事正酣,航路被切断,他不得不断念。由于他通过康有为对日本有所了解,并得到明智大学総管姫覚弥的资助,便带着康有为写给中村不折的推荐信,踏上了游学日本之路。
  徐悲鸿东渡日本时期留下的文字记载很少,笔者多年来根据各种史料做出如下推断:徐悲鸿携蒋碧微于1917年5月14日乘坐博爱丸客轮离开上海赴长崎,上岸后乘坐火车来到东京。当时,东京建有中国留学生会馆,住在神田一带的中国留学生很多。二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在神田界隈租住了一间带包饭的约10平米的房间。稍微安顿下来之后,徐悲鸿带着康有为写给书画家、碑帖收藏家中村不折的推荐信,来到位于根岸的中村不折住所。徐悲鸿与中村不折的结识是在1917年6月,其后二人多次来往,一直到1917年11月回国。
  中村不折的性格喜好交友,只要有人介绍或推荐,来者不拒。他极为健谈,话音洪亮,而且喜欢列举资料来增加说服力。徐悲鸿与中村不折交谈内容广泛,包括绘画、书法、碑文等。
  中村不折是日本著名西画家、书法家。1866年生于江户(现在的东京),1943年辞世。他初时学习中国山水画,后来学习西画。1901年赴法国留学,拜罗兰斯(J.P.Laurens 1838~1921)为师学习西画。回国后加入太平洋画会,展现出卓越才能,任太平洋画学校校长,擅长历史画。此外,他潜心研究中国六朝书法,收藏了大量书法作品,创设了书法博物馆。
  在此介绍一下中村不折的留学法国的经历,因为这一经历对徐悲鸿赴法国留学产生了影响。中村不折于1901年6月赴法国留学,在徐梁画院深造。当时,在欧洲的绘画学校中,极为重视素描指导课,此外,还开设有解剖学讲义、绘画史理论课等课程。而且,国立美术学校大门对外开放,即使不是正规学生,一般人希望听课的话也有机会入室旁听。中村不折在法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并取得丰硕成果,这一点从他的不凡的素描作品中可一目了然。中村不折于1905年4月回国。他于1906年在太平洋画会研究所从事绘画指导,陆续发表学术著作,包括《艺术解剖学》、康有为的译著《六朝书法论》以及欧洲、中国绘画史等。
  中村不折向徐悲鸿讲述了金石碑刻、书法艺术的变迁。他讲述的绘画论等独特见解令年仅22岁的中国画家徐悲鸿大开眼界。中村不折又拿出收藏的书画给徐悲鸿鉴赏。中村不折对中国绘画艺术造诣颇深,他在与小鹿青云共著的《中国绘画史》(1912年出版)的序言中写道: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之母,不了解中国绘画就无从了解日本绘画……
  时值1917年,尽管中村不折离开法国已十二年,但他留学法国后潜心钻研的成果,即学术著作则刚刚问世。二人见面时,徐悲鸿谈到欲赴法国留学,此时话题转为法国,中村不折于是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自己留学法国的经历。中村不折特别谈到徐梁画院,详细介绍了该校开设的素描、解剖学、历史画、绘画史等课程。徐悲鸿于1915年在为中华图书出版社制作的体育挂图中绘制了人体,他从这一创作中认识到解剖学的重要性。中村不折的介绍更激发了他的留学热忱。
  徐悲鸿在日本接触到许多日本的西画和日本画,了解了当时的日本画坛,赴欧洲学习西画的愿望更加强烈。同时,他在异国他乡痛感到自己肩负着以他山之石,赋予祖国绘画艺术以新的生命力这一历史重任。
  关于徐悲鸿在同中村不折的交往中获得的教益,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学到了当时日本美术思潮中的写实、解剖学知识,领教了中村不折创作的历史与神话题材画。
  二、聆听到中村不折在法国徐梁画院留学的经历。徐悲鸿结识中村不折两年后,即1919年赴法国留学,同年秋他在入国立美术学校之前,曾在徐梁画院学习。他之所以在为数众多的私立美术学校里首选徐梁画院,可以说中村不折的介绍起了重要作用。徐悲鸿在徐梁画院学习后进入国立美术学校深造而收获颇丰,这一点可从他的出类拔萃的素描作品中得到证明。
  三、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的中村不折与康有为一样喜好搜集各国古典作品,他为后人收藏了大量美术书法作品,其书法博物馆至今尚存。 中村不折将许多收藏品拿出来供徐悲鸿鉴赏并一一说明,徐悲鸿鉴赏后受到启发。此后,他不惜囊中金钱,在所到之地利用一切机会搜集美术品,特别留心搜集散失在国内外的中国美术书法作品,以流传后世。关于这一点,浏览徐悲鸿纪念馆收藏品目录即可一目了然,可以说今日纪念馆内的大批藏画即源于此。
  徐悲鸿游学日本,特别是在同中村不折的交往中受益匪浅。他于1917年11月从日本回国,1919年赴欧洲留学,他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更主要的是为了振兴祖国文化艺术。回国后,他倾注满腔心血从事美术教育,从而博得人民敬爱。
  关于上述内容,详请参阅笔者撰写的《徐悲鸿东渡日本的收获》一文,此文刊登在《外国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其网页摘要如下: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WGWT601.001.htm

徐悲鸿与尾崎清次的书信往来

  笔者从事研究多年,据查证徐悲鸿与日本艺术家曾有通信联系,共有4封信件,都是他于晚年写给版画家尾崎清次的。
  1994年12月,中国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徐悲鸿艺术文集》,其中收录有徐悲鸿写给日本版画家尾崎清次的三封书信。这些书信在中国大陆系首次发表,台湾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徐悲鸿艺术文集》中也无记载。这三封信是由版画家李平凡于1992年2月1日以《徐悲鸿与尾崎清次》为题在中国《光明日报》上发表,其后被收录在1994年版《徐悲鸿艺术文集》中的。
  在此介绍一下日本版画家尾崎清次。尾崎清次于1893年出生在爱知县西尾市,毕业于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在京都帝国大学小儿保健所等儿童保健机构任职,1929年至1936年从事版画创作,出版有5卷《儿童玩具版画集》,曾为日中版画交流做出贡献。他于1979年辞世,享年87岁。
  笔者根据迄今掌握的资料表明,日本人中与徐悲鸿有通信联系的仅有尾崎清次。笔者在神户见到1994年版《徐悲鸿艺术文集》中收录的三封信的原件,然而除这三封信以外,笔者发现在尾崎清次的遗物中尚有一封未曾公开的信,该信是徐悲鸿于辞世前一个月的8月10日签字发出的。
  徐悲鸿与尾崎清次的书信往来是由居住在北京的版画家李平凡牵线促成的。李平凡于1953年4月18日致函尾崎清次,信的大致内容为徐悲鸿欲寻购一些日本的画集,拜托尾崎清次代购。徐悲鸿给尾崎清次的第一封手书写于1953年5月12日,并同时寄赠版画作品《奔马图》。第二封手书写于8月6日,第三封信则是在8月10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的事务员打字后,徐悲鸿在病榻上签字发出的,并同时寄赠44件版画美术品。最后一封手书写于8月26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四个月期间,徐悲鸿在病中给尾崎清次四次提笔写信,二次寄赠作品,而且当时没有直通航线,需绕道香港,从北京寄到日本约需二十多天,因而可以断定二人是在收到对方信件后,立即提笔回信。而且,二人的每封书信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中日两国艺术家诚挚交流的欢快气氛,由此可以看出徐悲鸿与尾崎清次都非常珍视中日艺术交流。这些信件确为宝贵史料,现由居住在神户市的周志仁收藏。
  笔者与刘幸宇于1997年7月18日,携带在神户发现的上述第三封信件的复印件赴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经廖静文馆长亲自过目,确系徐悲鸿亲笔签字。
  关于上述4封信件内容的详细介绍,请参阅笔者撰写的《徐悲鸿生涯》一书,此书由日本近代文艺社于1998年出版,日文书名《徐悲鸿的肖像》。此外,有关论文的中文版还收录在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世纪丰碑》,该论文集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发行。

徐悲鸿对矢崎千代二的关照

  1953年,徐悲鸿辞世后,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决定建立纪念馆。徐悲鸿生前在北京曾3次迁居,最后的住所是东便门内东受禄街16号。1954年,周恩来总理为故居纪念馆题写了“悲鸿故居”这一匾额。
  在日本,有关这一最早的徐悲鸿纪念馆的文字记载,是北川桃雄撰写的《古都北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于1969年9月发行)。书中简述了徐悲鸿的履历,还有有关他的晚年岁月以及故居纪念馆的记述。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就笔者所知,日本有关最早的徐悲鸿故居纪念馆内容的著述仅有这一册。
  《古都北京》的著者北川桃雄在书中回忆,他于1956年8月末一个烈日当空的上午访问了纪念馆。三十几岁的廖静文女士身穿黑色套装,领着年幼爱女出来迎接并带领参观。院子的草坪上立有徐悲鸿的青铜半身象和白色大理石记念碑。在会客室,廖静文端来热花茶,并拿出徐悲鸿在法国创作的人物与静物油画作品。
  《古都北京》一书中有关徐悲鸿的记述如下:日本彩色粉笔画家矢崎千代二在北京旧病复发,在徐悲鸿的关照下得以及时住院治疗。后来矢崎千代二生活陷入困境,又得到徐悲鸿的举荐,成为美术学院的教授,然而由于病入膏肓,于1947年12月不幸客死他乡。
  矢崎千代二于1872年生于神奈川县,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其后,他巡游欧美,回国后举办作品展览。1916年起再度出游,先旅居法国、印度,后赴南美各国和东南亚等地写生。他于1942年赴中国东北旅行,1943年起旅居北京,后来与徐悲鸿结识并交往。
  矢崎千代二在北京辞世后,他的遗骨一直在北京存放。廖静文委托《古都北京》的作者北川桃雄,请他回日本后与遗属取得联系。北川桃雄回日本后,委托熟人与遗属取得了联系,矢崎千代二的遗骨最终得以平安回归日本故乡。
  矢崎千代二在其撰写的《绘画之旅》(朝日新闻社 1926年4月发行)一书中谈到从欧洲到亚洲的写生旅行。画家石井柏亭在他的的著作序文中也谈及矢崎千代二患病久治不愈一事,矢崎千代二在北京与徐悲鸿的交往则是在1940年代。

徐悲鸿与赤松俊子的照片

  2005年9月,为纪念爱国主义画家徐悲鸿大师诞辰110周年,徐悲鸿纪念馆、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大型画集《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画集序言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亲自撰写。画集不仅收录了馆藏的徐悲鸿作品,还特别将近20年来流传于海内外的徐悲鸿多幅绘画作品也编入画集,如《珍妮画像》、《风尘三侠》等。
  2007年夏,该画集主编廖静文馆长亲笔题词,惠赠笔者一部。笔者认为该画集系中国国内出版的美术画集中印制最为精美的一册,而且内容编排独具匠心,将大师活动经历与图片等按照年代编排,其中不乏珍贵史料。共收录画作280幅,可谓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出版的徐悲鸿画集中收录最全、最具代表性的画册。
  笔者仔细鉴赏了这一画集,作为一个日本读者,在此介绍一下画册中出现的一张有日本人的照片。关于这一照片的来龙去脉,笔者曾询问熟知大师生平的中国友人,但无人知晓。这一照片出现在画册第340页下端,是徐悲鸿和一位日本女子的照片。这位女子就是《原子弹轰炸图》画集的作者赤松俊子(结婚后改名为丸木俊)。笔者在日本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找到赤松俊子的著作《女画家的诞生》(朝日新闻社于1977年8月发行)。该书中谈到著者曾于1950年代初期,拟将画集《原子弹轰炸图》拿到中国展览一事。
  赤松俊子是日本著名西画家,于1912年出生在北海道,2000年辞世。她从女子美术专门学校毕业后,于1938年赴莫斯科留学,后于1941年参加美术文化协会,同年与日本画家丸木位里结婚,改名为丸木俊。1941年至1946年多次在美术文化协会展览会参展。1945年8月,丸木位里的故乡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他们回到故乡广岛市参加救援活动,亲眼目睹原子弹轰炸后的惨绝人寰的景象。1948年起,她与丈夫一起创作画集《原子弹轰炸图》。1950年起,丸木夫妇陆续发表《原子弹轰炸图》画集中的作品,并将此画集拿到各国巡回展出,因而于1952年荣获国际和平文化奖。1953年,在徐悲鸿的大力关照下,《原子弹轰炸图》在北京终于得以展出。
  赤松俊子在书中写道:“我们来到北京,承蒙徐悲鸿先生的大力支持,终于得以顺利展出。当时在北京不能使用原子弹这一文字表述。展览会宣传画中用的词语是“荣获世界和平评议会奖的日本人遭灾图展览会”。(中略)后来,我们惊悉徐悲鸿先生辞世的噩耗,也许是由于先生为《原子弹轰炸图》能在北京展出而多方奔走,最终积劳成疾,我们感到内疚……”
  基于上述文字记述,笔者终于了解到《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这一画集第340页照片的来历,即徐悲鸿曾大力帮助赤松俊子将画集《原子弹轰炸图》拿到中国展出,因而二人有机会合影留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但徐悲鸿与日本艺术家确实有过推心置腹的交流,可以说这也是由于日中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割舍不断的文化交流。
  今后,笔者在日本将致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其一,为将有关徐悲鸿研究学者的著作、论文流传给日本年轻人,笔者将整理并撰文,予以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其二,开展比较文化的研究,即对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1895年~1953年)与日本乐坛巨匠宫城道雄(1894年~1956年)这二位均为同一时代的艺术家开展研究。徐悲鸿引进西画表现手法以改良国画,宫城道雄则将西洋音阶和和声法引入日本音阶,开创了独特的日本音乐。尽管美术与音乐有所不同,但东方与西方艺术相结合这一艺术观是相同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最后,笔者对承蒙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邀请感到极为荣幸,借此机会谨向廖静文馆长、徐庆平院长与各位中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素蒙旅居日本的挚友刘幸宇先生的关照,谨在此一并致谢。

2013年7月 完稿于神户

《少年壮志不言愁》,由林汝为作词,雷蕾作曲,刘欢演唱。是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被人们广为传唱的一首经典老歌。

《往事只能回味》是由林煌坤作词、刘家昌作曲,尤雅演唱的歌曲,收录于尤雅1970年发行的专辑《往事只能回味》中。

 

《沧海一声笑》,1990年电影《笑傲江湖》主题曲及插曲,由许冠杰主唱,黄霑填词作曲、顾嘉煇编曲。

 

勇敢忠诚,比起武艺更重视的是精神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可以说是灿若繁星,有不少都影响到了后续西方文化的发展,而这其中,骑士文化也是不少人研究西方文化时非常关注的一点。虽然说骑士是欧洲贵族阶级下的产物,但无论是骑士这一名称还是它衍生出的骑士精神,都是非常让人津津乐道的。

骑士的由来

骑士最早是指欧洲中世纪时期受过正统军事训练的骑兵,这也是由当时的背景所决定的。当时的国王和贵族都需要大量的士兵来保护自己或者是实现自己扩张领土的想法。那么就需要一些有专业素养,并且能够超越其他普通士兵的兵种,于是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培养了一些年轻人,也就是骑士的雏形,有点类似于现代意义中的"征兵"。

骑士的成长

骑士应征后并不代表他们可以直接进行战斗,而是要经历长达十几年的训练,才能最终成为一名见习骑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经验积累后,才能正式拥有骑士的称号。而在他们的训练中,不仅仅有关于战斗技巧的训练,还包括了大量的礼仪、艺术、游泳、诗歌等等的技能训练。也就是说他们既像是士兵,但又比普通的士兵高级一些。

骑士的阶层

骑士严格说来其实是属于贵族阶层,但也是贵族阶层的最低层,更是当时的平民唯一能够获得的贵族头衔。以当时欧洲的情况来看,会非常重视血统出身,如果不是"流落的血脉"这样的"狗血"经历,那么就只有晋升骑士这一途径才能够跻身贵族圈层。这也是为什么骑士的课程学习中会有大量的礼仪课程的原因,因为本质上他们还是需要和各类贵族频繁打交道的。

骑士的浪漫幻想

因为本质上骑士是属于贵族阶层,因此对于中世纪的骑士,往往会有很多浪漫的幻想。古香古色的城堡,过着富足的生活,以国王或者贵族夫人的名义拔剑而战,战胜邪恶的巨龙等等。而这也衍生出了很多浪漫的骑士文学著作,比如《唐吉坷德》,但这其实都是因为当时的平民阶层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抱有的幻想才出现的这样的浪漫文化。

骑士的精神

最初骑士原本是为领主服务,因此需要他们对于领主抱有最基本的忠诚,而到了12~13世纪后,基督教发展壮大,因此也要求骑士们必须信仰基督教,虔诚成为首要准则,而基督教中的某些准则也就成为了约束骑士行为的一种规范。他们必须信仰上帝,成为保护教会的卫士,同时要有荣耀感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说骑士这一职业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退出了舞台,但在如今的西方国家还是能够看到类似的荣誉卫队的职阶存在,比如英国女王的亲卫队,就是类似于骑士。而在文化产业也同样会有很多以骑士为原型的的作品,比如电影《亚瑟王》、动漫《FATE》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骑士文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当时的欧洲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Quelle: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

骑士(Knight、Cavalier) 原指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骑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中世纪时,骑士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获得封地

在此阶段的纷乱局势中,国王和贵族都需要一些在战争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兵种,为此他们会悉心培育一些年轻人,使之成为骑士。而骑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继承而来的,其本质也与贵族不同,除了和贵族一样能够获得封地之外,骑士也必须在领主的军队中服役,并在战争时自备武器与匹。

近代以来,热兵器的使用、新型战法的应用等因素导致传统的骑士逐渐没落,但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骑士的头衔仍然保留着。

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每一位骑士都以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往往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这多半来自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凭空想象: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过着贵族一般富足的生活;战胜邪恶的魔法师和巨人,保护善良但是无知的农民,凭着贵妇人或者国王的名号行侠仗义。令唐·吉诃德颠倒沉迷的游侠小说,或普罗旺斯民谣歌手的即兴创作,充分解释了理想中骑士的行为规范。但是,即便是现代人,也无法时时遵从自己的良知;何况是靠武力说话的过去,骑士行事也常常偏离限定的轨道。

14、15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的组织方式大同小异,国王下面是总管和元帅,他们的职权时而独立时而交叉。再下面是传令官(Herald),担任副官、文书和参谋的角色,并且顾名思义的,常被派去对方营地下战书或要求停战,战后还要负责清点己方的伤亡,是个全能的职位。下面的作战部队以中队划分,由贵族或者骑士统带。

一般来讲,骑士分成两个级别,一种叫Banneret,就称为骑士,这个名字来自于他们长方形的旗帜,是作战的主力。见习骑士称为Bachelor,即学徒兵,组成更小的队列跟在主力后面,他们需要积累经验,掌握更多的作战技巧。见习骑士的旗帜也是长方形的,但末端开叉成燕尾状。等他们有了相当的功绩后,可以向司令请求升级。于是传令官将之旗帜上的燕尾剪去,升级成骑士。

因此,很多教会的行为准则成为了骑士的准则,骑士成为了上帝的战士。

当时骑士的准则主要为以下几点: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2~13世纪后,虔诚成为首要准则,信仰基督教既是品质,也是资格,对骑士有了规定和约束。 骑士的装备也代表着教义,剑是十字架的象征,盾代表着保护教会的职责,双刃剑则代表了正义的一面和杀敌。 而且信仰上帝,骑士也必须有实际行动,为祈祷和忏悔罪行。 必须成为保护教会的卫士,世俗国家是上帝在人间的房间,国王是房间的代表,骑士保护国王既为保护上帝,从而转化为保护教会的职责。

骑士的道义

首先来指明骑士道的定义,以今天的标准,无外乎以下三重:

一、作为封建制度的组成部分;

二、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三、一种个人的行为方式、荣誉观和道德准则。

作为一种军事动员体制,封建制度更加有利于防御而不是进攻,各地的贵族有义务随时勤王。为此各国专门颁布了有关法令,用来惩处未能及时响应征召的骑士。在英国,亨利二世时代开始,有了Escuage的说法,即兵役免除税。封建领主的义务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只要上缴中央税收即可,不用亲自挥戈上阵。在爱德华三世、亨利五世和六世的年代,战事频频,这些款项被用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这项改革在十三、四世纪缓慢的进行着,欧洲各国的军队中雇佣兵开始占越来越大的比例,军队的结构相对发生变化。从前十字军的领地中很难掺进国王的影响--他们只受教会的领导,雇佣军为了主君努力战斗,为了金钱,或是为了去东方成为新的贵族。自然,参加十字军并成功归来的老兵可以得到更好的报酬。有关骑士的规则和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教会和其他势力为了驯服这群嗜血的麻烦制造者而采取的对策。

骑士精神

“骑士精神”最早的意思是指马术。中古时代的精英战士,与农民、教士和那些靠自己的技术当上骑手和战士的人有所不同,其间差异在于他们拥有快而强壮的马、美丽与有攻击力的武器和制作精良的装甲,这些都是当时的身份象征。

到了十二世纪,骑士精神的意义转变为人生的整体规范。骑士精神规范的基本守则如下: * 保护老弱妇孺。 * 为公义而战以对抗不平与邪恶。* 热爱家园。* 为防卫教会而冒死犯难。

骑士美德

谦卑

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这就是骑士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骑士有其骄傲的一面,因其荣耀与地位,但骑士不等同于其他贵族的地方之一就是他同时还有谦卑的一面。谦逊的态度不仅仅是面对年轻貌美的女士和身份显赫的贵族,在对待平民时,骑士也绝不会恶言相向。骑士尊敬所有善意的人,他的礼貌几乎是与生俱来。我们曾无数次看到影视文学中描绘的那些场面:一个穿着精致软甲、拥有金色卷发的年轻男子,单膝跪在一名心仪的女子裙下,表白着他的爱意;一名仪表堂堂高大威严的男子,半鞠躬地拉开马车的门,面带微笑地目送一位老态龙钟的平民上车。这便是骑士谦卑的写照。

如果你是一个骑士,你就要在面对所有未怀恶意的人时,都谦和有礼。

荣誉

荣誉从何而来?荣誉对骑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为荣誉而战!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这是骑士恪守的信条。骑士团光亮耀眼的徽章在太阳下醒目地提醒着它的佩带者:这就是你的骄傲。“骑士”这一称号本身就是一个荣誉,获得这样的称号并不容易。一名候补骑士想要成为正式的骑士,需要经过很多严格的考验,那不仅仅是需要高明的骑术,还需要有杰出的统率力、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一个显眼的标志性成绩。

荣誉来自神祇和人们的认可。神祇赐予合格者以骑士的荣耀称号,但日后的言行举止能否不辱没骑士团的荣光,还需要看是否坚持信仰,一如既往地为神为人民而战。骑士称号不是具有坚定信仰者的终点,而是他们的起点。

人们关注你,神亦如此,骑士。你不可有丝毫懈怠。珍惜并且捍卫你的荣誉吧。

牺牲

骑士,你是否具有这样的勇气,在需要你付出代价来成全大多数人利益时,你敢于牺牲么?也许是牺牲物质利益,也许是牺牲生命。你必须具备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才是一名称职的骑士。

有时候,那些忠诚于教会和骑士团的骑士们未免有些可怜。他们信仰的神祉无疑在享受着他们的牺牲。如果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从全局来说,牺牲当然是值得的。但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政治利益有时候会造成个人和历史的遗恨。在著名的电影《铁面人》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菲力普亲王被他的弟弟——国王路易关押在巴士底狱里,忠于菲力普亲王的骑士团冒险将他救出后,结果遭到了路易国王火枪队的伏击。这个时候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路易下令开火,但火枪队并没有扣动扳机,相反,他们丢掉枪支,庄严肃穆地向菲力普亲王骑士团仅存的4名血迹斑斑的骑士行礼致敬,至高无上的国王在此刻也失去了尊严。骑士,才明白骑士。

让我们向那些勇士们致敬吧。向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表达必须的礼仪和尊敬。

英勇

毫无疑问,怯懦者不配冠以骑士的荣耀头衔。没有勇气的人根本就无法通过骑士的测试。骑士必备的品德之一就是勇敢,无所畏惧地向邪恶宣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弱小,你决不能退缩。

奇幻文学和游戏里常说的屠龙,是对一名骑士最奢侈的考验。和龙对抗,这是生和死演绎的华丽舞蹈,你很可能要葬身龙穴。但如果你击败了强大的龙,你便能获得“屠龙英雄”这种无上荣耀的称号。

英勇当然也体现在战场上,挥舞长矛向敌人发动勇猛的攻势,去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每一名骑兵天赋的使命。在传统的回合战棋游戏中,骑士往往是最勇猛的作战主力

怜悯

同情弱者,骑士要有一颗博大包容的心。骑士肩负着除恶锄奸伸张正义的使命,骑士虽然是效忠于领主或王室,但正义才应该是他们行为的准则。

对于勇于牺牲的对手,骑士内心里充满了尊敬之情,这导致他们敢于违抗王令。中国也有英雄惜英雄的说法,在迫于局势不得已成为对手的两人当中,可能友谊大于仇恨。

诚实

无论在何处,诚实都是值得称赞的美德。作为骑士,诚实也是一种必须的品质。因为骑士在欧洲贵族阶级里,是最低的一级,一名骑士要想有不错的人际关系,就要有很好的信誉,这必然要求他诚实不欺诈。大部分的骑士团规章里在显眼的位置上也注明了一条:骑士必须忠于自我的灵魂。

著名的圆桌骑士——兰斯洛特也正是坚守承诺的代表人物。当他被亚瑟王待为上宾时,其余的圆桌骑士表示出了他们的不满。于是兰斯洛特和他们定下了一年零一天的期限,用这段时间去证明他的勇气和仁慈,接着他出发去除掉了邪恶的加隆爵士和凶狠的巨龙、打败了50个盗贼、杀死了2个巨人,最终在一年零一天的时候返回了城堡。他的诚实令他成为了亚瑟王最伟大的圆桌骑士。

骑士,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得诚实。坦然面对自己的灵魂,要经得起神的审问。

精神

一名骑士,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所以他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心,而这就是精神,八大美德中的精神就是指精神力,一名骑士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来面对一切。

公正

公正无私,严守法律,按章办事。

在历史上,因为骑士的阶级本质,他们不可能完全执行公正。中世纪的欧洲,毕竟是君权神授的年代,君王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骑士只不过是君王的附属罢了。

当然,所有年代都有些“叛逆者”存在。据说中世纪有一名日尔曼骑士不满于国家法律的不公正判决——一名无辜者被判决死刑,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行刑日劫走了死刑犯。我们很容易想像到这名勇敢的骑士为恪守公正最后付出了何种代价。今天在德国一个博物馆里,还保留着这名骑士的雕像,以供后人瞻仰。嗯,我们看到了,对于不公正的事情,历史总会还以颜色,予以纠正。今天,这名骑士得到了应有的褒奖。对于公正者,历史迟早要给予他公正的评价。

以亚瑟王组建圆桌骑士时发下的誓言来结束这一段吧!“我尊贵的武士们,让我们在此一起立誓。我们只为正义与公理而战,绝不为财富,也绝不为自私的理由而战。我们要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要互相支援。我们要以温柔对待软弱的人,但要严惩邪恶之徒。”

骑士十诫

  1. 信任教会;

  2. 捍卫教会;

  3. 尊重弱者并给予保护,

  4. 忠于国家;

  5. 不畏敌;

  6. 毫不留情地与异教徒作战;

  7. 在上帝的指引下履行封建职责;

  8. 忠于言语;

  9. 无私奉献;

  10. 永远以正义与善良对抗不公与邪恶。

西方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与教会文学完全不同的一种世俗文学。它产生于十一到十三世纪。这一时期,由于骑士制度的确立、骑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准则。他们突破基督教的出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要求现世享乐,向往世俗的爱情,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骑士荣誉和侠义的扶弱除强的骑士精神以及温雅知礼的骑士风度等。骑士是10世纪后欧洲社会里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等级。骑士文化是一种颇为奇特的文化。骑士们的生活内容包括:作战、创作骑士抒情歌曲、尤其是为女主人服务。宫廷是他们受教育,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他们创造的文化带有鲜明的宫廷色彩,所以又被称为“宫廷文化”。

(Quelle: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