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History I 500 - 0 BC

Die persische Expedition von Xenophon/长征记/远征记/Anabasis
Shaqiu-Veränderung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胡亥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 秦始皇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其长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遗诏还没交给使者发出时秦始皇已经驾崩,只有公子胡亥、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Altchinesische Sprache
上古汉语指的是周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继承自原始汉语,依照演进又可细分先秦音系与汉代音系。因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因汉字非拼音文字,故不能依据不同时代的“拼法”来推断古读音。此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声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Shang Yang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 ,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Reform von Shang Yang
在现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最有名、成就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商鞅变法,开启了中国大型变法的先河。之所以影响最深远,不仅在于商鞅变法带来了一个强盛的秦国,最终完成华夏大一统,奠定了我们今天的文化基础,还在于它是一次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成功转变。对比后世失败的那次试图从封建社会转型为资本社会的“戊戌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功实属难得。 商鞅变法的重点是解放奴隶,释放劳动力,并通过严格的奖罚制度极大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有观点认为秦国兼并六国是经济落后国家吞并经济富强国家,笔者认为这是偏见,秦国不仅军事实力强,经济实力也强,否则连续征战灭掉六国靠什么?空气是养活不了人的。 商鞅变法在秦孝公和商鞅执政时期推行了20年,并在秦孝公和商鞅死后继续推行下去。商鞅开始变法之后的第138年,秦王嬴政终于带领秦国结束华夏800年的纷乱,合而为一,称秦始皇。
Pont-Saint-Martin/Saint-Martin-Brücke
Ort Pont-Saint-Martin (Italien) Konstruktion Segmentbogenbrücke mit Keilsteingewölbe Breite 5,8 m Anzahl der Öffnungen 1 Lichte Weite 36,65 m oder 31,4 m Bogendicke (Scheitel) 1,03 m Pfeilverhältnis 3,3 zu 1 Bogenschlankheit 34 zu 1 Bauzeit zwischen 27 v. Chr. und 14 n. Chr.
Jōmon-Zeit
绳文时代(日文: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英文:Jomon Period),是日本石器时代后期,国际学术界公认,绳文时代始于公元前12000年,于公元前300年正式结束,日本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遗迹特别多,文化遗址遍及全国。这是一个使用绳文式陶器的时代。包括绳文人的生活、制造磨制石器的技术、陶器的使用、狩猎采集经济的发展、定居的形成等内容。
Shi Ji – Aufzeichnung der Geschichte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Shi Shen
石申,一作石申夫,公元前4世纪魏国人,战国天文学家、占星家,著有《天文》八卷。
ZwölftafelgesetzLeges/Duodecim Tabularum/Duodecim Tabulae
Das Zwölftafelgesetz (lateinisch lex duodecim tabularum, auch leges duodecim tabularum „Zwölftafelgesetze“, lex Decemviralis und leges Decemvirales „Zehnmännergesetz[e]“, verkürzt duodecim tabulae „XII Tafeln“) ist eine um 451/450 v. Chr. von einem mit Regierungsgewalt ausgestatteten Zehnmännerkollegium in Rom erarbeitete Gesetzessammlung, die in zwölf bronzenen Tafeln auf dem Forum Romanum ausgestellt war.
Seidenstraße
丝绸之路(德语:Seidenstraße;英语:Silk Road),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于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