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百科全書 | 汉语百科全书


    Chinese
Architecture Chinese architecture

商丘市,古称宋州、归德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1/Shang20Qiu20Gu20Cheng20.jpg

商丘市,古称宋州归德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市境东界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南邻周口市与安徽省亳州市,西接开封市,北临山东省菏泽市。地处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惠济河大沙河包河沱河浍河等流经。全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人口915.12万,市人民政府驻睢阳区。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火文化的发源地,商人商业、商文化“三商”之源。交通发达,陇海铁路京九铁路郑徐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在此交汇。   商丘古城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现存地上的归德府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存归德府城之下同时叠压着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元朝时期修建的归德府城、北宋时期的陪都应天府南京城、隋唐时期的宋州治所宋城、秦汉时期的梁国国都睢阳城、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同宫殿建筑一致,建筑体制略有简化。

岱庙创建于汉代,至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  ,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为东岳大帝的神宫。庙内存有秦朝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筑群,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恭王府(Prince Kung's Mansion),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占地面积6.112公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大学士和珅奉旨建此府,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赐封此宅邸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筑群,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恭王府及花园原是固倫和孝公主在和珅作為二品户部侍郎邸的規制基礎上,花六年增建的公主府,相當於郡王府規制,西路建築是大臣和珅的府邸以一品大員建造,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遭賜死,四月「和珅之宅,賞給慶郡王永璘居住;和珅之園,賞給成親王永瑆居住。」,咸豐元年后由于庆亲王的孙子奕劻世袭降低为輔國將軍[1],換至得定府大街原大學士琦善宅,原王府由内务府收回,后于咸丰年间赐予奕訢作为府邸,称为恭王府。1921年,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伟溥儒将恭王府和花园抵押给天主教会,后由辅仁大学买去作为校舍,后先后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的校舍。2008年8月20日,修复后的恭王府全部对外开放。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

恭王府王府在南,花园在北,由高高的后罩楼将王府与花园分开。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恭王府花园也分为三路。中路是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及左右配殿明道堂,棣华轩,福字碑,邀月台,蝠厅;东路是怡神所垂花门,大戏楼,芭蕉院;西路是湖心亭,澄怀撷秀。此外还有龙王庙、榆关、妙香亭、流杯亭、艺蔬圃。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

/assets/contentimages/Lu20Shan20Dong20Lin20Si20.JPG

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原寺内建筑恢弘,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 牧、杜荀鹤、刘长卿、王昌龄、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寺内文物甚多,从东晋远公与西域经师译经驻锡的译经台,到 清末康有为题刻的《柳公权残碑记》,时间跨度千余年,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历史典故,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这里是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是净土宗初祖祖庭之所在。寺当庐山之阴,南面香炉峰,北倚灵竹山。山不甚高,为庐山之外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古木葱茏,梵音缭绕,人间净境,秀挹庐山。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http://www.net4info.de/photos/cpg/albums/userpics/10002/Yi20He20Yuan20.jpg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清朝的皇家行宫和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0公顷(合4400亩)。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2]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This image, video or audio may be copyrighted. It is used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