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Chinese — German
History K 500 - 1000 AD

Taihō-Kodex
《大宝律令》,为日本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的律令,于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制定,包括律六卷、令十一卷,由刑部亲王、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下毛野古麻吕等人编纂。
Yamato-e/やまとえ
大和绘(やまとえ)是日本绘画的样式概念之一。平安时代,国风文化时期发达的日本风的绘画,以日本的故事、人物、事物、风景为主题的绘画。也写作“倭绘”“和绘”等。以源氏物语绘卷等绘卷物为典型。被土佐派等流派继承,影响近代、现代的日本画。
Taika-Reform
大化革新(日语:大化の改新/たいかのかいしん Taika no Kaishin)是645年日本实行的一系列社会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当时豪族专政的制度,并效法中国唐朝体制成立中央集权国家,对日后日本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Daming-Kalender
大明历,亦称“甲子元历”。是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的历法之一。由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创制,完成于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在祖冲之去世10年后,即梁天监九年(510年)施行。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止,共实行了80年。
Aufzeichnungen des Großen Tang-Reiches der Westlichen Regionen/Great Tang Record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口述,门人辩机执笔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7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了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 史料,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地理外纪类。
Daxiangguo-Kloster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 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 大相国寺现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
Große Wildganspagode
大雁塔,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慈恩寺内,为一座七层方形佛塔,起初是玄奘三藏为保存佛经而建造的砖塔,现已成为西安市内著名古迹及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西安市市徽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唐代新科进士流行在塔壁签名留念,故雁塔题名一词也成为考取进士的别称。
Jokhang-Kloster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  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
Dazu Felsencarvings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的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大足石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组成部分宝顶山摩崖造像、北山摩崖造像于1961年分别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尖山子摩崖造像),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960~1278年),明清时期(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其内容为释儒道三教合一,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中的顶尖之作。
Dali-Königreich/Dablit Guaif
937–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