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艺术
中国美术史 公元 1644 - 1911 清
*古埃及艺术*壁毯艺术*织锦艺术*中国陶瓷*中国青铜艺术*中国景泰蓝艺术*中国玉器艺术*中国漆器艺术*欧洲青铜艺术*欧洲陶瓷*摄影艺术*玻璃绘画艺术*希腊-罗马艺术*希腊时代*工业设计*日本书道*日本漆器艺术*日本陶瓷*中国书法 *铜版画艺术*家具艺术*马赛克镶嵌艺术*东方-古希腊艺术*土耳其陶瓷*制表艺术*壁画艺术中国美术史 史前时代中国美术史 公元前 21世纪 - 公元前 16世纪 夏中国美术史 公元前 16世纪 - 公元前 11世纪 商中国美术史 公元前 11世纪 - 公元前 771 西周中国美术史 公元前 771 - 公元前 221 西周春秋战国中国美术史 公元前 221 - 公元 220 秦汉中国美术史 公元 220 - 581 三国魏晋南北朝中国美术史 公元 581 - 907 隋唐中国美术史 公元 907 - 1279 五代南北宋中国美术史 公元 1280 - 1368 元中国美术史 公元 1368 - 1644 明中国美术史 公元 1644 - 1911 清中国美术史 公元 1911 - 现在 中国西方美术史 史前时代西方美术史 公元前 15世纪 - 公元 5世纪西方美术史 公元 5世纪 - 公元 15世纪 中世纪西方美术史 公元 15世纪 - 公元 18世纪西方美术史 公元 19世纪西方美术史 公元 20世纪西方美术史 公元 21世纪
Wu Changshuo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1927年,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集有《缶庐集》。
Zhao Zhiqian
赵之谦(1829年8月8日 -1884年11月18日 ),汉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与吴昌硕、厉良玉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 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以书画为生。参加过三次会试,皆未中。四十四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
Zheng Banqiao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为官清廉公正,两袖清风,宁愿自己丢官也要开仓赈济,认为为老百姓做事,吃了亏都是福气。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