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Shijiazhuang
石家庄市,简称“石”, 中国河北省辖地级市、省会、Ⅰ型大城市, 国务院批复的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中南部。石家庄市方言为冀鲁官话。石家庄市地跨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地貌复杂多样,由西向东依次为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 辖区内河流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冬季长。西汉高祖三年,始置恒山郡。宋代,属河北西路。清代,属直隶,辖真定府等地。石家庄市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战国中山国文化是其历史文化脉络中的重要一环。 市内具有毗卢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耿村民间故事、井陉拉花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家庄市现辖8个市辖区、1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市辖区: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井陉矿区、裕华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 县级市:辛集市、晋州市、新乐市 县:井陉县、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高邑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赵县
Shijiazhuang Shi
石家庄市,简称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的省会,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市境北接保定市,东邻衡水市,南毗邢台市,西望山西省阳泉市、忻州市、晋中市。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北部偏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东部为冲积平原。境内河流为海河流域,分属大清河和子牙河水系,主要有滹沱河、槐河、磁河、洨河等,市人民政府驻长安区 中山东路216号 。 石家庄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京津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城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是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同时还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石家庄市现辖8个市辖区、1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市辖区:长安区、桥西区、新华区、井陉矿区、裕华区、藁城区、鹿泉区、栾城区 县级市:辛集市、晋州市、新乐市 县:井陉县、正定县、行唐县、灵寿县、高邑县、深泽县、赞皇县、无极县、平山县、元氏县、赵县 石家庄市另设以下行政管理区:国家级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北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正定新区。
World Historic and Cultural Canal Cities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是由世界各国运河城市和相关经济文化机构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合作组织旨在“以运河为纽带,促进运河城市间经济文化交流,共享发展经验,推动互利合作,促进运河城市共同发展和繁荣。”,力求通过合作城市之间的协同、兼容与互补,汇集运河文化精品,整合运河文化资源,探索运河文化价值,促进运河文化交流,推进运河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
Seidenstraße
丝绸之路(德语:Seidenstraße;英语:Silk Road),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于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Großer Kanal der Sui-Tang-Dynastie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别由公元584年开凿的向西到陕西西安的广通渠,603年开凿的经山东临清北上至河北涿郡的永济渠,公元605年向南开凿到江苏清江的通济渠和山阳渎和公元610年连接江苏镇江和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构成。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大运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随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Taihang-Gebirge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或作太形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太行山位于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之间,走向为从东北向西南,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北隔拒马河与军都山相对,南抵河南省的沁河平原,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山高为海拔1500米-2000米,山脊东侧从河北平原拔地而起,许多地段有高1000米的断层岩壁,所以气势宏伟;西侧由于和高原接壤,山坡缓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灵山、东灵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阳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别为1745米、1791米。
Tang-Dynastie
618 - 907 唐朝(618年6月18日-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907年5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国祚289年,22位皇帝。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朝由唐高祖李渊所建立的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的强大帝国,与隋朝合称隋唐。唐朝皇室出身关陇集团,其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隋朝时李渊为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在隋末民变爆发后出兵入关中以争夺天下,于618年受隋恭帝杨侑禅位建国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赢得胜利,统一天下。唐朝首都主要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和洛阳、东都洛阳,是长安之外的另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随后设立北都太原与其他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