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Qianqing Palast/Der Palast des Himmlischen Friedens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Qianqing Tor/Tor der Himmlischen Reinheit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Qingming-Rolle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一说528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Ri Gui/Sonnenuhr
日晷是一种由视太阳位置来得知每天时间的装置。狭义而言,它包含一个平面(盘面)和将影子投影在平面上以指示时间的晷影器(gnomon)组成。当太阳移动着划过天际,阴影边缘会与不同的时间线对齐,显示出当时的时刻。晷针(style)就是在晷影器上指示时间的边缘线;经由晷针上的节点(如果有),还可以提示日期。晷影器可以产生明显的阴影,以让晷针可以显示时间。晷影器可以是一根棍棒、金属线、或精心装饰的雕饰。晷针必须平行于地球的自转轴,才能整年都提供正确的时间。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其所在位置的地理纬度。
Shengwu-Tor/Tor der Göttlichen Stärke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Taihe Halle/Halle der Höchsten Harmonie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或金銮宝殿,为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宫殿,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殿宇,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并是明清两朝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堪称中华第一殿。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与众不同。 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所见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建在一座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合称“三大殿”。“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等建筑合称“外朝”。三大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暨北京中轴线上。
Porzellan- und Keramikmuseen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陶瓷堪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建筑及其收藏品基础上建立的中国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在收藏的186万多件文物中,陶瓷类文物约占36万多件,而且绝大部分属于清代宫廷藏品,可谓自成体系,流传有绪。特别是经过几代专家的研究鉴定,使故宫博物院的陶瓷藏品具备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故宫陶瓷馆遴选约一千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藏品,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到民国时期,按时代发展顺序和使用功能分17个单元予以展示,力求反映中国陶瓷约八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故宫陶瓷馆的展陈是最能展现中国陶瓷史的陶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