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故宫博物院

Tor des Himmlischen Friedens
天安门位于内城南端的中部,明永乐时期建成,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当时的天安 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的五洞牌坊。清顺治八年(1651)改建,建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高大的 墙台上有两层重檐大楼,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象征皇权 “九五之 尊”、至高无上之意。 天安门是明清两朝皇帝颁诏天下的地方。初登宝座的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登基仪式的同时还要隆重 天安门 2 发布即位诏书。文武百官先在殿前跪听诏书,之后便出宫来到天安门前,站在金水桥南北再次恭听宣 诏官在城楼上宣读诏书。不同的是,在明朝,诏书被放置在精制的木牍中,而清朝则是衔在一只木制 金漆凤凰的嘴里,自正中城堞用绳徐徐降下,古称“金凤颁诏”,象征皇帝诏令从此颁行天下。天安 门最后一次举行“颁诏”是清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溥仪退位的诏书。除此之 外,皇帝迎娶、金殿传胪、朝审、战时祭路、祭旗、每年祭天地等,均要出入天安门。 天安门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Schildkröte-Bronze-Statue
Wenhua-Halle/Halle der Literarischen Blüte
Wenyuan Ge/Pavillon des Kulturellen Reichtums
Mittagstor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
Wuying-Halle/Halle der Militärischen Tapferkeit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Xuande-Porzellan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