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由宁缺作词作曲,程响演唱的歌曲
可能南方的阳光 照着北方的风
可能时光被吹走 从此无影无踪
可能故事只剩下 一个难忘的人
可能在昨夜梦里 依然笑得纯真
可能北京的后海 许多漂泊的魂
可能成都小酒馆 有群孤独的人
可能枕边有微笑 才能暖你清晨
可能夜空有流星 才能照你前行
可能西安城墙上 有人誓言不分
可能要去到大理 才算爱得认真
可能谁说要陪你 牵手走完一生
可能笑着流出泪 某天在某时辰
可能桂林有渔船 为你迷茫点灯
可能在呼伦草原 牛羊流成风景
可能再也找不到 愿意相信的人
可能穿越了彷徨 脚步才能坚定
可能武当山道上 有人虔诚攀登
可能周庄小巷里 忽然忘掉年轮
可能要多年以后 才能看清曾经
可能在当时身边 有双温柔眼晴
可能西安城墙上 有人誓言不分
可能要去到大理 才算爱得认真
可能谁说要陪你 牵手走完一生
可能笑着流出泪
可能终于有一天 刚好遇见爱情
可能永远在路上 有人奋斗前行
可能一切的可能 相信才有可能
可能拥有过梦想 才能叫做青春
G.E.M. 鄧紫棋演唱《喜欢你》是中国香港摇滚乐队Beyond演唱的一首粤语歌曲,由黄家驹作词、作曲,Beyond编曲。
民国时期歌曲, 歌曲原唱 崔开潮 填词: 崔开潮 谱曲:刘洋 声声慢,词牌名。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双调,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长调。又有仄韵体(一般押入声)。用“仙吕调”。
演唱:黄霞芬
上有呀天堂 下呀有苏杭
城里有园林 城外有水乡
哎呀 苏州好风光 好呀好风光 哎呀哎呀
春季里杏花开 雨中采茶忙
夏日里荷花塘 琵琶丁冬响
摇起小船 轻弹柔唱 桥洞里面看月亮
桥洞里面看月亮 哎呀哎呀
秋天里桂花香 庭院书声朗
冬季里腊梅放 太湖连长江
推开门窗 青山绿水 巧手绣出新天堂
巧手绣出新天堂 哎呀哎呀
上有呀天堂 下呀有苏杭
古韵今风 天下美名扬 哎呀
说不尽苏州好呀好风光
哎呀哎呀
哎哎呀 说不尽苏州好呀好风光
哎呀哎呀 说不尽苏州好呀好风光
《水手》是由郑智化作词、作曲,陈志远编曲,郑智化演唱的歌曲,收录于郑智化1992年4月20日发行的专辑《私房歌》中。
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是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曲,由曲作家吕远、程恺作曲,由男高音歌唱家柳石明演唱 。
《祖国永远是我家》是刘一祯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龚正斌填词,印青谱曲。
太多太多的情 让我深深地牵挂
太多太多的爱 让我终身难报答
太多太多的人 让我一辈子放不下
太多太多的话 我多想对你来表达
亲爱的祖国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
辽阔的国土上 有我心中最美的图画
无论我走到哪里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是我的家
我的家
太多太多的情 让我深深地牵挂
太多太多的爱 让我终身难报答
太多太多的人 让我一辈子放不下
太多太多的话 我多想对你来表达
亲爱的祖国 各族人民意气风发
广阔的大地上 到处盛开最美的鲜花
无论我走到哪里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是我的家
我的家
亲爱的祖国 各族人民意气风发
广阔的大地上 到处盛开最美的鲜花
无论我走到哪里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是我的家
我的家
你永远是我的家
永远是我的家
我的家
《窗外》是李琛演唱的歌曲,由牛朝阳作词、作曲。收录在李琛于2000年2月17日发行的专辑《我能为你做些什么》中 。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由林汝为作词,雷振邦、雷蕾、温中甲作曲,骆玉笙演唱的歌曲,是1985年版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
魏松演唱《祖国,慈祥的母亲》由张鸿西作词、陆在易作曲,是一首以母亲作喻、歌颂国家的主旋律歌曲。 1981年,由词作家张鸿西创作了这首简练短小的歌词,陆在易读后激起了创作欲望,为它谱了曲。
蒋大为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董振厚原唱歌曲,邬大为、魏宝贵作词、铁源作曲 ,收录在1980年发行的同名专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
《西部放歌》是由屈塬作词,印青作曲,王宏伟演唱的歌曲,收录于王宏伟2001年9月21日发行《西部放歌》专辑中。

《军中绿花》是小曾演唱的歌曲,由佚名作词作曲,吴颂今整理改编,收录于2003年6月25日发行的专辑《我的老班长》中。
《最浪漫的事》是姚若龙作词,李正帆作曲,由赵咏华演唱的歌曲。收录于1994年6月15日由滚石唱片发行的专辑《我的爱 我的梦 我的家》中。
《当你老了》是赵照演唱的歌曲,歌词改编自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When You Are Old》,由赵照作曲 ,收录在赵照2015年发行的专辑《当你老了》中。
《但愿人长久》是苏轼作词,梁弘志作曲,由王菲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1995年7月1日发行的专辑《菲靡靡之音》中。
《三百六十五里路》是由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文章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文章1984年10月发行的同名专辑《三百六十五里路》中 。
莫华伦演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刘半农在1920于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期间所作,是中国早期广为流传的重要诗篇。该诗由于音韵和谐,语言流畅,1926年被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谱成曲,广为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