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频道
《祝你一路顺风》是吴奇隆演唱的歌曲,由吴奇隆作词,李子恒作曲,收录在吴奇隆1992年8月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追风少年》中。

Catalog
3个月前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奈良时代和平

遣唐使为7至9世纪时日本派遣往唐朝的官方使节,成为华夏文化在日本传播达到极盛时期的载体。 

遣唐使延续了过往日本遣隋使前往中国担任使节。首任遣唐使是公元630年的犬上御田锹。此后日本陆续都有使节派遣往唐朝达十多回合,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议废止后再没有继续。中间时间长达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遣唐使的派遣目的,除了与唐朝表示友好、以及把先进的唐朝制度及文化吸收输入以外,亦包括搜集朝鲜半岛东亚地区的情报。 遣唐使的派遣不一定只有一位使节前往。而当有多于一人参与之时,会区分“大使”及“副使”,有时还有位于大使上的押使。而随遣唐使被派遣往唐朝的,亦包括有留学生僧人。每次出海,都有400-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发前,都会带同船舳先到大坂住吉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之后,整船人从住吉津开始出发,经住吉细江前往大坂湾,再去到难波津。经过濑户内海到达福冈那津,再前往玄界滩。过去日本与朝鲜半岛友好之时,会在朝鲜半岛北岸登陆,然后经陆路进入唐朝。但自从日本与新罗交恶之后,改为由海路直接前往中国。由于当时日本的航海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一行经常遇到海难。

The Japanese missions to Imperial China were diplomatic embassies which were intermittently sent to the Chinese court. Any distinction amongst diplomatic envoys sent from the Imperial Japanese court or from any of the Japanese shogunates was lost or rendered moot when the ambassador was received in the Chinese capital.

Extant records document missions to China between the years of 607 and 839 (a mission planned for 894 was cancell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se Imperial missions included members of the aristocratic kuge and Buddhist priests. These missions led to the impor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advances in th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These diplomatic encounters produced the beginnings of a range of Schools of Buddhism in Japan, including Zen.

From the sinocentric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Court in Chang'an, the several embassies sent from Kyoto were construed as tributaries of Imperial China; but it is not clear that the Japanese shared this view.[1]

China seems to have taken the initiative in opening relations with Japan. Sui Emperor Yangdi dispatched a message in 605 which read:

The sovereign of Sui respectfully inquires about the sovereign of Wa.[2]

The court of Empress Suiko responded by sponsoring a mission led by Ono no Imoko in 607. A message carried by that mission, believed to have been written by Prince Shōtoku, contains the earliest known written instance in which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is referred to by a term meaning "land of the rising sun."[3] The salutation read, in part:

From the sovereign of the land of the rising sun (hi izuru tokoro) to the sovereign of the land of the setting sun."[4]

The Imperial embassies to the Sui dynasty (遣隋使 Kenzui-shi) included representatives sent to study government and technology.

The Imperial embassies to Tang dynasty (遣唐使 Kentō-shi) are the best known; 19 missions were completed. A 20th mission had been planned for 894 (Kanpyō 6, 8th month), including the appointment of ambassadors. However, shortly before departure, the mission was halted by Emperor Uda because of reports of unsettled conditions in China.[5] The emperor's decision-maki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persuasive counsel of Sugawara no Michizane.[6]

遣唐使(けんとうし)とは、日本に派遣した使節である。日本側の史料では唐の皇帝と同等に交易・外交をしていたと記して対等な姿勢をとろうとしたが、唐の認識として朝貢国として扱い[1]旧唐書』や『新唐書』の記述では、「倭国が唐に派遣した朝貢使」とされる。中国では618年が滅びが建ったので、それまで派遣していた遣隋使に替えてこの名称となった。寛平6年(894年)に56年ぶりに再開が計画されたが、遣唐大使の菅原道真の建議により休止され、907年に唐が滅び、そのまま消滅する形となった[2]。遣唐使船には、多くの留学生が同行し往来して、政治家・官僚・僧にも多くの人材を供給した。留学生井真成の墓も中国で発見された。 

Les missions japonaises dans la Chine des Tang (遣 唐 使, Kentoshi) permettent d'examiner et d'évaluer les relations entre la Chine et le Japon au cours des VIIe, VIIIe et IXe siècles. La nature de ces contacts bilatéraux évolue progressivement de la reconnaissance politique et cérémonielle vers des échanges culturels. Et ce processus accompagne les liens commerciaux croissants qui se développent au fil du temps1.

Entre 607 et 838, le Japon envoie 19 missions en Chine. La connaissance est l'objectif principal de chaque expédition. Ainsi les prêtres étudient le bouddhisme chinois, les fonctionnaires les structures du gouvernement chinois, les médecins la médecine chinoise et les peintres la peinture chinoise. Environ un tiers de ceux qui se sont embarqués en provenance du Japon ne survivent pas au voyage de retour vers le Japon2.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议废止后再没有继续。中间时间长达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重大贡献。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而向中国派出了遣隋使。但是因为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对隋炀帝不敬,而引起隋炀帝的不悦。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日本使者给隋炀帝的国书说“日出处天子至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称日本君主为“日出处天子”,称隋朝皇帝为“日没处天子”。隋炀帝看到后不高兴,对鸿胪卿说:“蛮夷的书信如果有无礼的,就不要拿来给我看了。”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

公元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同时,东亚诸国家中的四国——唐、高句丽、百济、新罗发生了骤变。经过几次国际战争,唐扩大了其统治区域,成为盛唐的一个标志;百济与高句丽两国分别在战争中遭到失败,致使国家灭亡;新罗在战争中逐渐强大,以致最终控制了整个朝鲜半岛,其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切的变化与国家间关系的嬗变是分不开的。新罗紧紧地靠在了唐朝的一边,使得其与高句丽、百济相比在政治外交上占了上风。国与国之间之所以能够密切联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外交使节的派遣。新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频繁地向唐朝派遣使节。遣唐使也因此成为沟通新罗与唐朝的桥梁,其所担负的重任在七世纪时尤为凸显。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894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

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或洛阳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未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名副其实的遣唐使是十二次。

这延续二百余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时期,组织、规模、交通路线都有很大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舒明天皇时期(公元629——641年)到齐明女皇时期(公元655——661年),约30年的时间,第一、二、三、四次的遣唐使的派遣都属于这个阶段。其特点是:规模小(最多两只船),人数少(不超过250人),组织不严密各色人等配备不整齐,一般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到山东半岛登陆,在经陆路前往大唐。

第一次

大使:犬上三田耜 副使:药师:惠日 来华时间:630年8月(舒明天皇二年八月) 回日时间:632年8月(舒明天皇四年八月)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遣了以犬上三田耜为首的第一批遣唐使团,谋求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贞观五年十一月日本国第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城。大使犬上三田耜,副使药师惠日。 [19]唐太宗对此十分高兴,安排他们在长安参观学习了一年左右时间。公元632年,遣唐使团完成既定任务归国时,唐太宗特派高表仁作为唐朝的使节回访日本,一同随行的还有遣唐留学僧灵云、僧旻等人。 

第二次

大使:吉士长丹、高田根麻吕 来华时间:653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五月) 回日时间:654年7月(孝德天皇白雉五年七月)

公元653年 癸丑 唐永徽四年,以吉士长丹为大使、吉士驹为副使的日本国第二次遣唐使到达长安。随行来唐的学问僧有道严、道通、道光、惠施、觉胜、弁正、惠照、忍、知聪、道昭、定惠、安达、道观、知弁、道福、义德、惠妙、智园、智宗、义通、妙位、法胜;学问生有巨势药、冰连老人、坂合部石积、高黄金等120人。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日本第二次遣唐使来华,抵达京师长安后,其中有一位留学僧叫道昭(629-700),他在长安遇到了玄奘法师,随后跟随玄奘学习佛法,道昭也成为佛教禅宗传入日本的第一人。 

第三次

押使:高向玄理 大使:阿边麻吕 副使:药师:惠日 来华时间:654年2月(孝德天皇白雉四年二月) 回日时间:655年8月(齐明女皇元年八月)

654年(白雉4年)高向玄理作为遣唐使再次来到中国,同年病故于都城长安。 

第四次

大使:坂合部石布 副使:津守吉祥 来华时间:659年7月(齐明女皇五年七月) 回日时间:661年5月(齐明女皇七年五月)

  该批遣唐使团由于船漂到南海尔加委岛,大使被人所杀,副使一行于闰十一月到洛阳觐见高宗皇帝。 

第二时期

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年)的两次遣唐使,即:第五、六次:

第五次

大使:守大石 副使:坂合部石积 来华时间:665年12月(天智天皇四年十二月、唐高宗麟德二年) 回日时间:667年11月(天智天皇六年十一月)

公元665年唐麟德二年665年二月,唐高宗便从长安来到洛阳筹备封禅之事。十月前往泰山,次年正月返回东都后接见了该批遣唐使 [5]。九月遣刘德高、郭务悰出使日本国。十二月日本国遣大使守大石、副使坂合部石积,护送唐使刘德高等返回长安。是为第五次遣唐使(送唐客使)。 

第七次

大使:河内鲸 来华时间:669年(天智天皇八年) 回日时间:北路?670年(天智天皇年九年)遣使‘贺平高丽’。

公元670年 庚午 唐高宗咸亨元年三月,日本国第七次遣唐大使河内鲸来到长安,贺平高丽。唐廷遣郭务悰率兵2000余人护送回国。 

这两次规模和航线与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遣唐使活动。因663年,唐、日在朝鲜进行了白江口之战刘仁轨指挥唐军四次击败日本军,焚烧日本船四百艘,“烟炎灼天,海水皆赤”。 [3]日本失败,并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次年唐朝的使者郭务悰、刘德高相继来日,故而第五次遣唐使大概是为了送刘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造成的唐日关系裂痕而派出的。

这两次遣唐使除了显示实力外最主要是震慑,而且当时的日本政局并不稳定,从661年7月齐明女皇病逝到668年1月3号中大兄皇子即位,这几年中日本‘群龙无首’,中大兄皇子以皇太子‘称制’的方式处理朝政。日本吃了败仗后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而唐朝为了震慑日本,才继派出使者郭务悰、刘德高来日。有些希望这次‘遣唐使船’走这条路线。

第三时期

文武天皇时期(697——707年)至孝谦女皇时期(749——758年),约五十年间的四次遣唐使,是遣唐使的最盛时期。这四次遣唐使,即:第七、八、九、十次。

第七次

执节使:粟田真人 大使:坂合部大分 副使:巨势邑治 来华时间:702年6月(文武天皇大宝二年六月) 回日时间:704年7月(文武天皇庆云元年七月)

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粟田真人率第7批遣唐使,改由南岛起航,横渡东海到达长江口附近的扬州、苏州或从明州(今浙江宁波)登陆,然后顺江南运河、通济渠经汴州至洛阳。 [4]当时武则天西巡长安,于大明宫麟德殿接见了该批使臣。703年十月随武则天返回神都。次年七月归国。 

第八次

来华时间:706年(中宗神龙二年,日本庆云二年)

《册府元龟·朝贡三》记载,中宗神龙二年(庆云二年)“二月日本国遣使来朝。”唐中宗虽于神龙元年(705年)重新即位,但直到次年(706年)七月,中宗才离开洛阳前往西京长安,其间还曾游幸洛阳龙门。故706年二月于东都洛阳接见该批遣唐使团。 

第九次

押使:多治比县守 大使:大伴山守 副使:藤原马养 随行: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 来华时间:717年3月(元正女皇养老元年三月) 回日时间:718年10月(元正女皇养老二年十月)

  开元五年(717年)二月唐玄宗至东都,该批遣唐使于九月底抵达洛阳城,在紫微城应天门受到唐玄宗的接见。储光羲《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天中:指洛阳,唐朝的东都。古代认为北斗星是天之正中,洛阳居北斗星下为地之正中,玄宗前期多居洛阳接见各国的朝拜。如唐·许浑《洛中游眺贻同志》:“康衢一望通,河洛正天中。”由此进一步印证了该批遣唐使来洛阳朝见的史实。 

公元717年唐开元五年十月一日,日本国押使多治比县守、大使大伴山守、副使藤原马养等第九次遣唐使来到长安。随行来唐的有留学生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大和长冈等,留学僧玄昉、理镜等,共557人。唐玄宗命通事舍人到鸿胪馆看望慰劳。 

第十次

大使:多治比广成 副使:中臣名代 来华时间:733年4月(圣武天皇天平五年四月) 回日时间:734年11月(圣武天皇天平六年十一月、八年七月)

733年4月,第九次遣唐使团从日本的难波港出发,经历4个月的海上航行,于当年秋天来到长安。此时恰逢长安饥荒,唐玄宗忙于处理政务并准备去东都洛阳避灾,未能如期接见日本使团。直到翌年4月,使团才前往洛阳,完成朝贡。 

第十一次

大使:藤原清河 副使:大伴古麻吕 副使:吉备真备 来华时间:752年(孝谦女皇天平胜宝四年润三月) 回日时间:753年12月(孝谦女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六年正月、四月)

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载日本国第十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这次遗唐使于上年闰三月出发,分乘4船,每船各120余人。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判官大伴御笠、巨万大山、布势人主等。随行来唐的有留学生藤原刷雄、膳大丘,留学僧行贺、戒明、得清、善议等。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载元旦朝贺玄宗在大明宫含元殿接见日本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吉备真备等。授藤原特进,大伴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命秘书监兼卫尉少卿朝衡(阿倍仲麻吕华名)奉命迎接国宾。陪同游览、参观大明宫、府库、三教殿、图书、御苑。并为大使等画像以为纪念。 

第四时期

光仁天皇时期(770——780年),到仁明天皇时期(834——850年),约六十年,派出三次遣唐使,即第十一、十二、十三次:

第十二次:大使:佐伯今毛人 副使:小野石根、大神末足 来华时间:777年6月(光仁天皇宝龟八年六月) 回日时间:778年10月、11月(光仁天皇宝龟九年十月、十一月)

公元778年 戊午 唐大历十三年正月,以小野石根为大使,大神末足为副使的日本国遣唐使到达长安。大使一行是上年六月出发的。 四月 二十二日,日使离开长安回国。唐使孙进兴等回访日本,同行。藤原河清在长安的遗女喜娘随同访日。留学生伊豫部家守,留学僧戒明、善议等也随同返国。 [19]

第十三次:大使:藤原葛野麻吕 副使:石川道益 来华时间:804年(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 回日时间:805年6月(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六月)

公元804年 甲申 唐贞元二十年十二月,日本国第十七次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抵长安。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灵仙、园基、金刚三昧、法道等随行同至。 [19]

第十四次:大使:藤原常嗣 副使:小野篁 来华时间:838年(仁明天皇承和五年) 回日时间:839年8月、10月,840年4月、6月(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十月、七年四月、六月)

公元838年唐开成三年十二月,日本国第十八次遣唐大使藤原常嗣到达长安,赠送珍珠绢。请益僧义澄、留学生菅原梶成等同行。这次遣唐使团规模空前,人才济济。藤原常嗣是第十七次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麿之子,父子遣唐,史称异例。 [19]

这一时期的遣唐使在外观规模组织上不弱于第三期,甚至有所超过,但在精神上已是强弩之末。此时唐朝正是黄巢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之争,国势江河日下,文风逐渐衰颓,而日本则是凡可汲取和借鉴的已大体输入完毕,贵族们也丧失了出没波涛追求唐文化的热情和锐气,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经费,日本政府也深感财政日益无力支付,故于894年做出了停派遣唐使的决定。 

日本历代遣唐使表

序次

年代

使节

船数

人数

主要随行人员

备注

1

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日本舒明二年)

犬上三田耜、药师惠日

       

2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日本白雉四年)

吉士长丹、吉士驹

2

121

弁正、道昭

 

3

公元654年(唐永徽五年,日本白雉五年)

高向玄理、河边麻吕、药师惠日

2

     

4

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日本齐明五年)

坂合部石布、津守吉祥

2

     

5

公元665年(唐麟德二年,日本天智四年)

守大石、坂合部石积

       

6

公元669年(唐总章二年,日本天智八年)

河内鲸

       

7

公元701年(唐大足元年,日本大宝元年)

粟田真人,坂合部大分、山上忆良任大通事

   

道慈

 

8

公元706年(唐神龙二年,日本庆云二年)

         

9

公元717年(唐开元五年,日本养老元年)

多治比县守

4

557

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10

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日本天平五年)

多治比广成、秦朝元判官

4

594

荣叡、普照

 

11

公元73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 [13-14]

多治比广成,中臣名代 [15]

       

12

公元752年(唐天宝十一载,日本天平胜宝四年)

藤原清河、吉备真备

4

220

藤原刷雄

 

13

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日本天平宝字三年)

高元度

1

99

   

14

公元761年(唐上元二年,日本天平宝字五年)

仲石伴

4

   

未成行

15

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日本天平宝字六年)

中臣鹰主

2

   

未成行

16

公元777(唐大历十二年,日本宝龟八年)

小野石根

4

     

17

公元779年(唐大历十四年,日本宝龟十年)

布势清直

2

     

18

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三年)

藤原葛野麻吕

4

 

橘逸势、空海、最澄、灵仙

 

19

公元838年(唐开成三年,日本承和五年)

藤原常嗣、小野篁

4

651

圆仁、常晓、圆载、圆行

 

20

公元894年(唐乾宁元年,日本宽平六年)

菅原道真

   

根据菅原道真建议,废止遣唐使,未成行。

 

废止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已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萌生具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成员

使团官员主要有正使副使判官录事,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

随行成员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以及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

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唐都长安或洛阳。

 

 

Catalog
1年前
高适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译文及注释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译文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霜鬓:白色的鬓发。
明朝(zhāo):明天。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是由瞿琮作词,施光南谱曲,罗天婵首唱的歌曲。2019年12月,该曲被评为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十佳歌曲。

 

电视连续剧《青青河边草》主题曲 原唱: 高胜美 作词: 琼瑶 谱曲: 左宏元 编曲: 陈进兴

 

《青春住了谁》是吴青峰作词,苏亦承作曲,杨丞琳演唱的歌曲,单曲于2017年9月13日正式发行。2018年7月,杨丞琳凭借该曲获2017中国TOP排行榜年度最佳女歌手奖。

 

Catalog
1年前
祁隆作詞:千山萬水、祁隆作曲:祁隆編曲

谁能参透世间因果

驱散藏在心中的魔

人间名利谁能淡薄

放下一切平凡的过

缘来缘去人生几何

大千世间多少过客

是福是祸谁能躲得过

看透轮回的舍与得

问一问佛 谁来渡我

谁又能把红尘看破

看透世间事 看清对与错

净化心灵种下善果

问一问佛 谁来渡我

化做佛前莲花一朵

放下杂念事 参悟般若

参破世间生死苦与乐

缘来缘去人生几何

大千世间多少过客

是福是祸谁能躲得过

看透轮回的舍与得

问一问佛 谁来渡我

谁又能把红尘看破

看透世间事 看清对与错

净化心灵种下善果

问一问佛 谁来渡我

化做佛前莲花一朵

放下杂念事 参悟般若

参破世间生死苦与乐

放下杂念事 参悟般若

参破世间生死苦与乐

 

《偏偏喜欢你》,由郑国江填词、周启生编曲、陈百强作曲并演唱,收录于陈百强1983年的粤语专辑《偏偏喜欢你》,为陈百强其中一首最著名的代表作,获得1983年度港台“十大中文金曲”,亦是一首少数在中国大陆为人所熟知的粤语歌。

《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是蔡国庆演唱的歌曲,由臧云飞作词、作曲。

《爱的暴风雨》是由田池仁作词,任帅兵作曲,梦涵演唱的歌曲,发行于2021年4月25日。 收录于同名专辑《爱的暴风雨》中。

演唱:盛小云 高博文

原唱:张行 作词:陈彼得 谱曲:陈彼得

 

日文中,武士一词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日本武士拥有被称为“武士道精神”的独特的“理念”和“思想”,类似于西方的“骑士精神“。武士道精神基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那就是:名,忠,勇,义,礼,诚,克,仁。这八个字是有顺序的,重要性从前向后递减。

日文中,武士一词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日本武士拥有被称为“武士道精神”的独特的“理念”和“思想”,类似于西方的“骑士精神“。武士道精神基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那就是:名,忠,勇,义,礼,诚,克,仁。这八个字是有顺序的,重要性从前向后递减。这是武士道精神与中国儒家的根本性不同,儒家讲求的则是仁,义,礼,诚,克,名,忠,勇。古代的日本社会和与中国一样,也分等级如士农工商四等级。虽然这四个字完全相同,但是我们的这个士,是士大夫的士,是读书人。而日本的士,是武士的士。如果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由这些读书的士大夫们缔造的。那么日本的传统文化,就是有武士阶层缔造的。武士道精神,也就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

作为枭雄的崛起之处,名古屋可以被视为武士精神的发源地,因为日本历史上最杰出的三位武士都是在这里称雄的,他们就是名满天下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对日本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应该就会听过这三人的名字。战国时代的日本兵荒马乱、诸侯争雄,武士文化也在这种氛围中逐渐成形。在那个时候,人们对武士精神的理解还是以个人实力为基准,武士阶层也习惯于以下克上,反叛领主,那时他们信仰的是一种强者哲学。为了达到对武士的控制,丰臣秀吉首先通过著名的“缴刀令”完成了武士跟农民的分离,并使前者成为贵族,逐渐将这个阶层转化为国家的基石。后来,当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他进一步完成了对武士道的改造。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幕府的利益,德川家为武者制定了不少新的哲学。例如,从日本的神道教中,武士学到了要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的禅宗中,他们领悟到了平静、沉着与不畏死亡的哲学;随后,儒家的伦常秩序也被引入到武士气质的内核之中,至此,武士道被改造为一种视死如归的效忠精神。

说到日本武士,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中国的武侠,其实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那就是精神内核,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个人英雄主义与团队精神的差异。中国侠客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行侠状义,锄强扶弱,而且中国的侠客多是厌倦世间繁文缛节的,更不用说要受制于人为主子效命了。他们向往的是自由。当然团队行侠也有的,但实不多见,通常是作为配角出场,那些力挽狂澜和扭转乾坤决定最终局势的往往只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少了这个人,武林,甚至是天下就极可能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了。

而日本武士则截然相反,日本的武士通常都结成团体,各为其主或者是为集团利益而战。这就决定了他们在行动的时候,喜欢团队作战,各自有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最后的成功,往往是团队合作的结果。武士道精神带给日本的好处就是国家民族的团队意识强,近百年里,日本就是靠着这种意识,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日本在二战重创后,可以实现奇迹般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武士道的团队精神。

总之,无论是主张个人英雄主义的侠客精神还是注重团队精神是武士文化,都是利弊共存的,有人说在运动比赛中,中国的个人项目成绩优于日本,但是集体项目的话就要落后于日本,这种说法可能有些片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人的团队精神确实是很强的。真心希望两国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做到共同进步。(Quelle:https://we-xpats.com/zh-cn/guide/as/jp/ 略有删节)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武士阶层(称作,日文:侍さむらい Samurai;也有稍微古老的说法武士,日文:武士ぶし Bushi)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如同欧洲中世纪出现的骑士精神,武士道是基于一些美德如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只有通过履行这些美德,一个武士才能够保持其荣誉,丧失了荣誉的武士不得不进行切腹(日文:切腹せっぷく Seppuku,或腹切り Harakiri)自杀。新渡户稻造认为,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倒在其次。如果没有完成责任所规定的事务,所受的惩罚比死还可怕。认为切腹是武士唯一谢罪的方法的观点是错误的。浪人指的是武士畏罪逃亡或效忠的君主或国家灭亡却不随之而亡的人。

1869年,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除幕府时的身份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废除封建俸禄,武士阶层解体。1871年制定户籍法为废除等级制着手简化阶层成分,宫廷贵族和大名被指定为华族,武士被指定为士族或卒族,其余者划为平民明治维新后,武士阶层占据了新政府和地方行政的大部分官职。武士和武士制度虽然消亡,但是武士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范式和日本美的符号深深植根于国民性格之中,化为纵贯列岛的“国风”,并对后来日本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天皇制、日本神道、武士道三位一体,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的基本要素。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教育敕语所教谕,以“义勇奉公”为最高原则。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7]。贞永元年(1232)颁布的作为武士基本法典的《御成败式目》(即《贞永式目》),主旨在于规定“仆忠主、子孝父、妻从夫”,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主君的忠诚。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近现代武士道的精神支柱是“大和魂”。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礼、名誉、忠义。

  • 义 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 勇 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 仁 武士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 礼 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 诚 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 名 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 忠 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 克 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这样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

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道要求武士具有勇猛坚毅、视死如归、忠诚仁爱的精神,养成重视礼仪修养,勤俭寡欲的习气。礼节被上升到等级制度的高度《家康遗训》就有对于等级制度礼节的规定,如第四十五条写道“平民对武士失礼,武士可杀之”。幕府颁布针对大名的《武家诸法度》和针对嫡系家臣武士"旗本"、"御家人"的《诸士法度》中明文规定:"奖励文武忠孝,以正礼仪"或"励忠孝,正礼法"。日本最著名的礼法流派是小笠原派。其创始人小笠原清务说:“所有礼法的目的都是为了陶冶精神。心静即能打消凶恶暴汉动粗念头,指的就是这等的心意磨炼。”镰仓武士小笠原贞宗据禅苑清规之内容,制定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武家礼法《六波罗殿御家训》。

明治维新以后,以小笠原流为代表的武家礼法对国民普及作法教育。[8]昭和13年(1938),日本文部省成立“作法教授要项调查委员会”,当时礼法的最高权威、《日常礼法心得》的作者、贵族院议员、侯爵德川义亲任调查委员长。不久文部省颁布《昭和国民礼法要项》,在学校贯彻实施,标志武士道礼法成为日本全体国民修身教育的一部分。日本国民礼法对姿态、最敬礼、参拜礼、敬礼、问候、言语、起居、递交、包结、服装、皇室礼法、家庭生活礼法、社会生活礼法进行了规定,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礼仪的概括,至今仍为典范。昭和42年(1967年)3月29日,文部省发出声明,指所有高等学校都能于正规体育课程中教授弓道

在武士道的训练中主要的学科有剑道弓道柔道相扑、骑术、枪术、战略战术等,这些都进而演化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与佛教一道传入日本的诗文、绘画、音律、服饰、饮食、瓷器等作为禅宗文化的外在表现,也为当时武士阶级提供了修养品格的锻炼。音乐和文学的修养被鼓励用来培养武士的温文尔雅之风。武士阶层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军纪、战记文学。如诗书《吾妻镜》、军记《平家物语》等。华道茶道将棋邦乐香道书道、文学等等这些,都是武士修身养性的手段,培养一种不骄不躁、谦逊雅致的心境。遵守武士道的武士腰间经常佩戴武士刀,以象征勇武。

 

 

《知否知否》是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由胡夏、郁可唯演唱,刘炫豆作曲,李清照、张靖怡作词。

 

《涛声依旧》是毛宁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陈小奇作词、作曲。

Catalog
1年前
《父亲》由赵耘颖、郭小天由创作 。一首激昂、舒坦、以情动人的歌曲,音乐风格以全新的复古节奏与朗朗上口的歌词为主 。

 

 

Catalog
1年前
《如愿》是由钱雷作曲,唐恬作词,王菲演唱的歌曲,于2021年9月25日以单曲的形式发布。该曲是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的主题推广曲。

Catalog
2年前
白兰地

Weinbrand ist ein Gattungsbegriff für Spirituosen aus einem Weindestillat. Als Handelsbezeichnung ist der Begriff „Weinbrand“ EU-rechtlich definiert und insbesondere vom Branntwein und anderen Spirituosen abgegrenzt.[1] Destillate aus Wein gehören zu den ältesten Spirituosen der Welt. Vermutlich wurden bereits seit 1000 n. Chr. im Gebiet der heutigen Türkei hochprozentige alkoholische Getränke aus Wein gebrannt.[2] In Europa verbreiteten sich Weindestillate im Hochmittelalter und wurden zunächst vor allem zu medizinischen Zwecken genutzt.[3] Über das mittelniederdeutsche brandewīn entstand der englische Begriff brandy wine. Dieser zu „Brandy“ verkürzte Name wird in vielen europäischen Ländern, wie England, Italien und Spanien benutzt, im Deutschen beispielsweise oft in Cocktailrezepten.[4] Die einschlägige EU-Verordnung setzt heute Brandy und Weinbrand gleich.

白兰地,从荷兰语 Brandewijn 而来,意思为“烧的酒”,16世纪时,荷兰为海上运输大国,法国葡萄酒重要产地,荷兰船主将法国葡萄酒运往世界各地,但当时英国和法国开战,海上交通经常中断,葡萄酒贮藏占地费用大,于是荷兰商人想将葡萄酒蒸馏浓缩,可节省贮藏空间和运输费用,运到目的地后再兑水出售。但意想不到的是浓缩的酒更受欢迎,而且贮藏时间越长酒味越醇,从此,出现一种新酒,蒸馏葡萄酒—白兰地。

一升白兰地大约需要八升葡萄酒浓缩,蒸馏出的酒是近乎无色的,但在橡木桶中贮藏时,将橡木的色素溶入酒中,形成褐色。年代越久,颜色越深。由于有颜色的更受欢迎,目前酿酒厂都使用焦糖加色。

目前世界最好的白兰地产地是法国夏朗德省(Charente)的干邑(科尼亚克Cognac)周围地区和热尔省(Gers)的亚文邑(阿马尼亚克Armagnac)地区,这些地区传统生产白兰地,酒厂年代久远,因此有用以勾兑的老酒,价格也昂贵。世界著名的品牌如轩尼诗(Hennessy)、马爹利(Martell)、金御鹿(Hine)、人头马(Remy Martin)、路易老爹(Louis Royer)、百事吉(Bisquit)等都出自干邑地区。

一般俗称白兰地,是用葡萄酒加以蒸馏浓缩製成;但广义来说,只要是以果酒为基底,加以蒸馏製成的酒类,都可以称为白兰地,不过在名称前面加上相应的水果名称,如“苹果白兰地”、“樱桃白兰地”、“草莓白兰地”、“欧李白兰地”等。

Brandy is a liquor produced by distilling wine. Brandy generally contains 35–60% alcohol by volume (70–120 US proof) and is typically consumed as an after-dinner digestif. Some brandies are aged in wooden casks. Others are coloured with caramel colouring to imitate the effect of aging, and some are produc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both aging and colouring. Varieties of wine brandy can be found across the winemaking world. Among the most renowned are Cognac and Armagnac from southwestern France.[1][2]

In a broader sense, the term brandy also denotes liquors obtained from the distillation of pomace (yielding pomace brandy), or mash or wine of any other fruit (fruit brandy).[3][1] These products are also called eau de vie (which translates to "water of life").

 

Catalog
1个月前
《日不落》是台湾歌手蔡依林的一首歌曲。该歌曲改编自BWO的《Sunshine in the Rain》,原曲由Alexander Bard和Anders Hansson共同创作,之后由崔惟楷重新填词,并由林迈可制作。

01 甜蜜蜜 02 千言萬語 03 你怎麼說 04 何日君再來 05 月亮代表我的心 06 我只在乎你 07 我怎能離開你 08 但願人長久 09 愛人 10 四個願望 11 再見我的愛人 12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13 又見炊煙 14 償還 15 海韻 16 南海姑娘 17 淚的小雨 18 夜來香 19 小城故事 20 獨上西樓 21 舊夢何處尋 22 世界多美麗 23 水漣漪 24 無情荒地有情天 25 情人的關懷 26 小雨多美麗 27 絲絲小雨 28 假如我是真的 29 我和你 30 雲深情也深

Catalog
4个月前
《阿果吉曲》是由海来阿木创作词曲并演唱的一首彝族民歌,收录于海来阿木2018年10月12日发行的专辑《阿果吉曲》,该曲是电影《追梦者》的插曲。

 

《笑看风云》是1995年由黄霑作词、徐嘉良作曲, 郑少秋演唱的一首歌。

《少年壮志不言愁》,由林汝为作词,雷蕾作曲,刘欢演唱。是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被人们广为传唱的一首经典老歌。

《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拥抱你》是隔壁老樊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

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

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你能带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气

你曾拥有最美的爱情

你听过最美的旋律

触摸过一个人孤独的恐惧

也看到过最美的风景

我跌跌撞撞奔向你

你也不能一个人离去

我们在一起说过

无论如何一起经历了风雨

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老去

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

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你能带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气

你曾拥有最美的爱情

你听过最美的旋律

触摸过一个人孤独的恐惧

也看到过最美的风景

我跌跌撞撞奔向你

你也不能一个人离去

我们在一起说过

无论如何一起经历了风雨

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老去

我们拼命的相拥不给孤独留余地

无力 是我们最后难免的结局

无力 是我们最后难免的结局

《新鸳鸯蝴蝶梦》是1993年台湾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由黄安演唱、填词并作曲,詹宏达编曲,最早收录于1993年2月1日发行的同名专辑《新鸳鸯蝴蝶梦》中。

《永远是朋友》是毛阿敏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于1994年发行的《金奖歌后》专辑。 填词任卫新 谱曲刘青

 

《两只蝴蝶》是牛朝阳作词、作曲,周亚平制作,庞龙演唱的歌曲。

 

 

《太阳很好月亮很好》是吕薇演唱的歌曲,由华友国作词,方瑛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