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百科全書 | 汉德百科全书

       
汉语 — 德语
Catalog 文学

Ungarische Sprache
匈牙利语,又称马扎尔语(匈牙利语:magyar),是一种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的语言,为马扎尔人的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匈牙利,是该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24个官方语言之一。此外马扎尔语还分布在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

Die ungarische Sprache (Eigenbezeichnung magyar nyelv) gehört zum ugrischen Zweig der finno-ugrischen Sprachen innerhalb der uralischen Sprachfamilie. Ungarisch ist im südmitteleuropäischen Raum verbreitet und wird von über 13,5 Millionen Menschen gesprochen; andere Schätzungen gehen von bis zu 15 Millionen[1] Sprechern aus. Da es nicht zu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familie gehört, ist es mit keiner seiner unmittelbaren Nachbarsprachen verwandt.

Ungarisch ist Amtssprache in Ungarn und seit dem 1. Mai 2004 auch eine der Amtssprachen in der Europäischen Union. Die Sprachcodes (language codes) des Ungarischen nach ISO 639 sind hu und hun.

匈牙利语,又称马扎尔语匈牙利语:magyar),是一种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的语言,为马扎尔人的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匈牙利,是该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欧盟24个官方语言之一。此外马扎尔语还分布在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乌克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Thukydides
修昔底德(古希腊语:Θουκυδίδης,拉丁语:Thucydides,约前460年—约前400年)亦译为修斯底德、修昔提底斯,古希腊历史学家、思想家,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传世,该书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 因为修昔底德对史料搜集和对因果分析方面严谨的态度,故被称为“科学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2]古希腊语:Θουκυδίδης,拉丁语:Thucydides,约前460年—约前400年)亦译为修斯底德修昔提底斯[3]古希腊历史学家、思想家,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传世,该书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雅典之间的战争。

因为修昔底德对史料搜集和对因果分析方面严谨的态度,故被称为“科学历史”之父。

Thukydides (altgriechisch Θουκυδίδης Thoukydídēs; * vor 454 v. Chr.; † wohl zwischen 399 v. Chr. und 396 v. Chr.) war ein aus aristokratischen Verhältnissen stammender Athener Stratege, vor allem aber einer der bedeutendsten antiken griechischen Geschichtsschreiber. Für Thukydides’ Auffassung der geschichtlichen Wirkkräfte bedeutsam sind insbesondere seine Annahmen über die Natur des Menschen und die Motive menschlichen Handelns, die auch die politischen Verhältnisse grundlegend beeinflussen.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Reisebeschreibungen des Xu Xiake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旅游日记,去世前托家庭塾师季梦良整理原稿,后由季梦良、王忠纫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由于明清之际战乱,多有散失,残余篇幅由后人辑编成册,共20卷。根据他的朋友,家人的墓志铭,后来游记中和其他材料的记载,可以推知游记散失的部分。最近发现浙游至粤西游旧钞本五册,题名《徐霞客西游记》,所记日数、字数均较世传本为多,有原编者季梦良的题识(1642年),应是季编本的残存部分。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地理游记类。 徐霞客自20岁(1607年)新婚那年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
/assets/contentimages/Xu20Xia20Ke20You20Ji20.jpg
 

 

 

 

 

 

 

 

 

 

 

 

 

Xu Xiake (chin. 徐霞客, Xú Xiákè; * 1586; † 1641) war ein chinesischer Geograph.

Xu bereiste ab 1608 bis zu seinem Tod dreizehn chinesische Provinzen und sammelte Landkarten und Dokumente. Er erforschte die jeweilige örtliche Geologie und Geographie, die lokalen Lebensgewohnheiten und die Pflanzenwelt. Schließlich fasste er seine Erkenntnisse in dem 20-bändigen Werk Reisebeschreibungen des Xu Xiake zusammen, das für die Geschichtsschreibung sehr bedeutsam war.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Xunzi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Xunzi (chinesisch 荀子 Xúnzǐ, jap. Junshi, kor. Sunja * etwa 298 v. Chr.; † etwa 220 v. Chr.), auch Hsün-Tse oder, in Wade-Giles Umschrift, Hsün-Tzu, war ein chinesischer Philosoph in der Zeit der Streitenden Reiche. Seine Lehren werden dem Konfuzianismus zugerechnet. Gleichzeitig ist Xunzi auch der Name seines Werkes.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Jacob Grimm
雅各布·路德维希·卡尔·格林(德語:Jacob Ludwig Carl Grimm,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法学家、哲學家與作家,曾與弟弟威廉·格林一起搜集并编纂《格林童话》,並以此为人所熟知。

Jacob Ludwig Karl Grimm (auch: Jakob und Carl; * 4. Januar 1785 in Hanau; † 20. September 1863 in Berlin) war ein deutscher Sprach- und Literaturwissenschaftler. Er gilt als Begründer der deutschen Philologie und Altertumswissenschaft.

Sein Lebenslauf und Werk sind eng mit denen seines ein Jahr jüngeren Bruders Wilhelm Grimm verbunden, worauf die oft gebrauchte Bezeichnung Brüder Grimm hinweist.

雅各布·路德维希·卡尔·格林(德語:Jacob Ludwig Carl Grimm,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法学家哲學家作家,曾與弟弟威廉·格林一起搜集并编纂《格林童话》,並以此为人所熟知。

雅各布与威廉两兄弟,德国人。出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年龄仅差一岁,父亲是一名小官吏。两人的青年时代是在拿破仑占领德国的时期渡过。两人求学与工作经历相近,均曾在马堡大学学法律,又同在卡色勒图书馆工作和在哥廷根大学做教授,是德国博学多闻的学者两兄弟──民间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在德国浪漫派作家的启发下,两兄弟1806年开始搜集民间流传的童话故事和古老传说,以数十年时间﹙1812~1857﹚,共同完成了世界不朽传家经典的《格林童话》。此外,还著有《德文文法》、《古代德国法律》、《德国英雄神话》、《德国语言史》,和未及完成的《德文大字典》。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Alessandro Manzoni
亚历山德罗·曼佐尼(意大利语:Alessandro Manzoni,意大利语发音:[alesˈsandro manˈdzoːni];1785年3月7日—1873年5月22日),意大利作家。 早年创作诗《自由的胜利》歌颂了法国大革命,反对教会和君主。后受到天主教思想的影响,写作多首《圣歌》。

Alessandro Francesco Tommaso Antonio Manzoni (* 7. März 1785 in Mailand; † 22. Mai 1873 ebenda) war ein italienischer Dichter und Schriftsteller. Sein berühmtestes Werk ist der 1827 erschienene Roman I Promessi Sposi (deutsch Die Brautleute, auch Die Verlobten).

亚历山德罗·曼佐尼意大利语:Alessandro Manzoni,意大利语发音:[alesˈsandro manˈdzoːni];1785年3月7日—1873年5月22日),意大利作家。

早年创作诗《自由的胜利》歌颂了法国大革命,反对教会和君主。后受到天主教思想的影响,写作多首《圣歌》。

《约婚夫妇》为他的代表作,写了17世纪意大利在异族统治和国内专制势力压迫下的中下层人民困苦的生活,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要求民族统一和独立的愿望;悲剧《卡马诺拉公爵》、《阿达尔齐》对意大利浪漫主义有很大影响。

他同时也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法学家切萨雷·贝卡里亚之外孙。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Alexander Sergejewitsch Puschkin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5月26日-1837年1月29日)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1]。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5月26日-1837年1月29日)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1]。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Alexander Sergejewitsch Puschkin (russisch 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Aussprache/?, wiss. Transliteration Aleksandr Sergeevič Puškin; * 26. Maijul. / 6. Juni 1799greg. in Moskau; † 29. Januarjul. / 10. Februar 1837greg. in Sankt Petersburg) gilt als russischer Nationaldichter und Begründer der modernen russischen Literatur.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Alexandre Dumas
亚历山大·仲马(法语:Alexandre Dumas,发音:[alɛksɑ̃dʁ dyma],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原名仲马·达维·德拉帕耶特里(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dyma davi də la pajtʁi]),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文豪,世界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亚历山大·仲马法语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为区别与他同名的儿子,亦称大仲马法语Dumas, père)。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由于他的黑白混血人身份,其一生都受种族主义的困扰。

亚历山大·仲马(法语:Alexandre Dumas,发音:[alɛksɑ̃dʁ dyma],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原名仲马·达维·德拉帕耶特里(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dyma davi də la pajtʁi]),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文豪,世界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大仲马自学成才,主要以小说剧作著称于世,最著名的作品除了《基督山伯爵》之外,还包括《三剑客》、《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即《达尔达尼央浪漫三部曲》。他一生创作甚多,著有150多部小说,90多个剧本等。

Alexandre Dumas [alɛksɑ̃dʁ dymɑ] (* 24. Juli 1802 als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in Villers-CotterêtsDépartement Aisne; † 5. Dezember 1870 in Puys bei DieppeDépartement Seine-Maritime), im Deutschen auch bekannt als Alexandre Dumas der Ältere, war ein französischer Schriftsteller und Vater von Alexandre Dumas dem Jüngeren. Heute ist er vor allem durch seine zu Klassikern gewordenen historischen Romane bekannt, etwa Die drei Musketiere und Der Graf von Monte Christo.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Le Morte Darthur
《亚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初版及现代的某些版本均题为Le Morte Darthur,即中世纪法语之la mort d'Arthur),为汤马斯·马洛礼集结一些英文及法文版本亚瑟王骑士文学而成的作品。此书包含了部分马洛礼的原创故事以及一些马洛礼以自己的观点重新诠释的旧故事。最初由威廉·卡斯顿于1485年出版。

Le Morte Darthur (seltener Le Morte d’Arthur, nach Altfranzösisch „La Mort Le Roi Artu“, dt. „König Artus’ Tod“) ist eine Zusammenstellung verschiedener Erzählungen der altfranzösischen und mittelenglischen Artus-Epik, unter Integration eigenen Materials, von Sir Thomas Malory.

亚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初版及现代的某些版本均题为Le Morte Darthur,即中世纪法语之la mort d'Arthur),为汤马斯·马洛礼集结一些英文及法文版本亚瑟王骑士文学而成的作品。此书包含了部分马洛礼的原创故事以及一些马洛礼以自己的观点重新诠释的旧故事。最初由威廉·卡斯顿于1485年出版。亚瑟之死可算是以英语写作的亚瑟王传奇中,至今最著名的作品。许多近代的亚瑟传奇作家都把马洛礼的亚瑟之死当作首要的资料出处。其中著名的作品包括了T·H·怀特的《永恒之王》以及丁尼生的《国王叙事诗》。

为了便于阅读的原因,卡斯顿将此书分为21卷,由507章组成。但在一开始,马洛礼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以下8则故事:

  1. 亚瑟的诞生与兴起:“自乌瑟王的婚姻至继他而起并身经百战的亚瑟王”
  2. 亚瑟王与罗马人之间的战争:“亚瑟王与罗马皇帝路希斯之间的崇高传奇”
  3. 兰斯洛特之卷:“湖之兰斯洛特的崇高传奇”
  4. 盖瑞斯之卷:“奥克尼之盖瑞斯爵士的传奇”
  5. 崔斯坦与伊索德:“崔斯坦爵士之卷一及卷二”
  6. 圣杯的追寻:“圣杯的崇高传奇”
  7. 兰斯洛特与桂妮薇儿的恋情:“兰斯洛特爵士与桂妮薇儿皇后”
  8. 圆桌骑士的崩毁及亚瑟王之死:“亚瑟之死”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Yan Fu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侯官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为复旦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字几道[注 1],晚号愈壄老人福建侯官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为复旦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Yan Fu (chinesisch 嚴復 / 严复, Pinyin Yán FùW.-G. Yen Fu, * 8. Februar 1853 in FuzhouFujian; † 27. Oktober 1921) war ein berühmter Übersetzer und Gelehrter Chinas im 19. Jahrhundert. Insbesondere für die Übersetzung westlicher Werke und damit einhergehend die Einführung dieser Ideen in den chinesischen Kulturkreis erlangte er weitestgehende Beachtung.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Yang Jia Jiang/Generale der Familie Yang
杨家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 五代时,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国人号称其“无敌”。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纪振伦(秦淮墨客)校阅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等演义、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
Jeremias Gotthelf
耶雷米阿斯·戈特赫尔夫(Jeremias Gotthelf),瑞士的三位经典作家之一。原名阿尔伯特·比齐乌斯(Albert Bitzius)。

Jeremias Gotthelf (* 4. Oktober 1797 in Murten; † 22. Oktober 1854 in Lützelflüh) war das Pseudonym des Schweizer Schriftstellers und Pfarrers Albert Bitzius.

耶雷米阿斯·戈特赫尔夫(Jeremias Gotthelf),瑞士的三位经典作家之一。原名阿尔伯特·比齐乌斯(Albert Bitzius)。1797年生于穆尔滕一牧师家庭,曾在伯尔尼神学院攻读神学、数学、物理、历史和哲学,又去哥廷根大学学习历史和美学,并漫游了德国各 地,后在埃门山谷的吕泽弗吕担任牧师,并创办学校,对农民进行教育。1854年10月2日卒于埃门山谷。
戈特赫尔夫的创作生涯始于 1837年,旨在为社会教育服务,他的写作格调求实,语言纯朴,多采用伯尔尼方言,洋溢着浓郁的瑞士乡土气息,从而奠定了作者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农村小说创 始人的地位。作品多以农村中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处女作为长篇小说《农民之镜,又名耶雷米阿斯·戈特赫尔夫的生平》(1837),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后来就成 了作者的笔名。长篇小说《一位牧师的苦恼和欢乐》(1838-1839)揭露农村儿童遭受剥削以及当局忽视学校教育的现象;《长工乌利》(1841)及续 篇《佃户乌利》(1849)描写一个穷光蛋的发迹过程。
戈特赫尔夫一生共著有十四部长篇小说,五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其全集厚达 24册。他最有影响的中篇小说首推完成于1842年的《黑蜘蛛》,它首次收集在1842年出版的《来自瑞士的图画和传说》一书中,是德语文学中 Novelle体裁作品的皎皎者。在一个孩子的洗礼庆宴上,新房上的一截旧木头引起了来客的猜疑,祖父讲述了它的来历:沉重的劳役,农民们不堪其苦,被迫 与魔鬼绿衣人签约,条件是送给绿衣人一名新生婴儿,劳役完成后,农民们不守信诺,于是被绿衣人吻过的克里丝蒂脸上开始灼痛、发黑,长出蜘蛛,蜘蛛从她的脸 上爬下来,残害人畜,人类被迫妥协,牧师为救婴儿英勇献身,克里丝蒂自己变成了黑蜘蛛,为害乡里,最后,婴儿的母亲在上帝的帮助下,将黑蜘蛛囚进了一段木 头。农民们就此永远安宁了吗?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以黑蜘蛛代表魔鬼和人中的邪恶,教育人们信仰上帝,诚实做人。(Quelle: www.jfzww.com/) 
此图片/视频/音频可能受版权保护,它仅用于教学目的。如果您发现了不妥之处请用通知我们,我们将马上删除它。